第五室(即藏刊抽印本的研究室)内容最为精彩。,x.q?i_u\s·h,u¢b_a¨n`g_._c!o~m`这是世界各国学者亲 笔签名赠送给李约瑟的有关中国科学文化的论文抽印本,近2万件。每件按 其类别装在大纸盒内。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不同时期各国学者用不同文字发 表在各种刊物中的有关中国科学史的大量原始论文。这是其他图书馆内很难 看到的特殊收藏品。
图书馆每年都有来自亚洲、欧洲各国的学者来这里作短期的客座研究。 从来客留名薄中可以看到,该馆每年接待数以百计的各国来访者,其中包括 我国科学界人士。
每个工作室和楼道都是挂中国书画,多半是李约瑟的友人赠送给他的; 其中有郭沫若写的行草条幅,王星拱博士的小篆,还有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徐悲鸿和吴作人等人的艺术作品原件。室内装饰充满中国气氛。中国人在这 里感到特别亲切。
馆长李约瑟除从事写作、照顾馆务外,每周要答复大量国内外来信,接 待来访者,工作是紧张的。实践证明,人少,只要效率高照样可以多办事, 而且作得井井有条。
1976年,有人提出一项和剑桥大学新成立的罗宾逊学院建立关系的建 议,打算在学院内建造一座建筑物,作为东亚科技史图书馆的永久馆址。*幻!想?姬/ +免^肺!跃^渎·以 下是信托会的基金会关于这项计划的说明:“李约瑟博士,英国皇家学会会 士,英国学术院院士,曾任基兹学院院长,自1942年以后的几十年来,广为 收藏中国和西方的文献资料,这就是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发端。收藏这些文 献资料,主要是为了编撰有关中国文化区的科技、医学和科学思想史所进行 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是由李约瑟开创的,并一直持续至今;他的合作者有 20人,其中最主要的是罗宾逊学院院士鲁桂珍博士。他们所写的这部巨著, 自1954年起,陆续由剑桥大学的出版社出版,书名叫《中国科学技术史》, 出齐后预计将分7卷,共约20余册,大部分已经出版,其余的正在不同的积 极准备阶段中。这项工作的一个总的效果是,它出乎意料地揭示出在漫长的 年代里,东西方各族人民为获得对人类藉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可靠而全面的认 识所共同经过的历程。”
“但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也感到有必要把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永久保存下 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完成之后,这个图书馆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研究机构, 对许多学者的用处,不会因此而终了。_墈·书¨屋`晓,说?枉· ,已?发*布¨醉,薪¨蟑′劫-这部巨著,虽然卷帙浩繁,实际上只 采用了所搜集到的资料中极少的一部分;图书馆中的中文典籍,事实上大部 分没有触及。在西方,类似这样的书库还没有第二个;可以与之相比的,只 有北京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收藏有各 欧亚文种,尤其是中文和日文的书籍、刊物、小册子和手写本;此外,还有 大量的图片和档案,如笔记、照片、地图、微型胶卷等,对今后这个领域内 的研究工作特别有用。必须指出,这个图书馆收藏图书以精选为原则,它主 要是为研究科学史的学者服务;需要参考这个领域以外的文献,必须求诸于 国立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的非专门性的收藏书。”
“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和日文书籍达6000种。如果把专题文章 也包括在内,比这个数字还要更大得多。但这类文章,因为篇幅小,往往同 单行本放在一起。他们包括小册子、册页、复印本等。分装在500个文件匣, 共计25000种,所订期刊共50种,装成合订本的达3000本。在各类图书刊 物中都有一些珍贵的资料;必须强调,今天即使经费不受限制,并得到中国 当局和学者的慷慨帮助,也不可能再搜集到这么多图书了。所以这些图书都 已分类,大量的书目资料存放在文件柜,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分类 编排。馆内也有微型胶卷的阅读和复制设备,但这些藏书不得借出馆外,即 使是合作者也不例外。”
“除了馆内所有图书的中英文目录外,还应该提一下其他有价值的资 料。 《中国科学技术史》已出版各卷和其后部分卷册的参考文献,不论它们 属于哪种文字,都可以很快地在参考卡片上查到。我们希望,这些参考文献 将综合起来,附在该书的最后一册,这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此外,还 有记载在参考卡片上的人物资料,收录了中国历史上科技和医学方面共4万 人的小传。同时,另有数千计的卡片,记录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