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兰生性落拓,跌宕不羁,潜心科学,淡于利禄。¨第+一′看,书_枉\ +冕\废?悦-读-曾国藩等赏识他,
“屡欲列之荐牍,皆力辞。”
晚年他虽官居内阁高位,但从来没有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也没有中 断过科学研究工作。他自署对联“小学略通术数,大隐不在山林”张贴门上, 表明他仍然以在野的隐士自居,而不与贪官污吏者同流合污。
十一、李善兰与华蘅芳
1882年12月9日,李善兰卒于北京,享年72岁。
李善兰早年在家乡娶妻许氏,无子;晚年在北京纳妾米氏,仍未得子; 乃过继外甥崔敬昌为嗣。敬昌字吟梅,曾任江海关文牍。
李善兰的一生以1852年为界,1852年以前,李善兰创立了尖锥术,在 他的尖锥术的基础上,解析几何思想和微积分方法的萌芽,是可以生根、长 叶、开花、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数学也可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走 上近代数学的道路。但是,1852年,李善兰便接触到了大量从西方传进来的 近代数学,并参与了把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学介绍进中国的翻译工作。.墈!书~屋¨ ,更.歆\嶵?全^从此, 中国传统数学逐渐汇入世界数学发展的洪流中。
在清末数学界,李善兰与华蘅芳 (1833—1902)的关系是脍炙人口的。
华蘅芳,字若汀,生在无锡南延乡荡口的一个小官僚家庭。
无锡是江南的富庶之区,地灵人杰,富有文化传统。华蘅芳14岁那年, 受同乡徐寿的影响,立志探求新的知识。一次,他从徐寿那里借到一本明代 算学家程大位 (1533—1606)的著作《算法综宗》,爱不释手,朝夕研读, 书中所列难题,硬是被他一个个地攻破了。这次学习,使他尝到了学习算学 的一些甜头,竟由此对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他一 钻进书房,便整天不出门,还经常到书坊去搜求数学书籍。华蘅芳青少年时 代对数学有了相当多的了解,无师自通,通过自学,对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时 期的中国古代大量算学著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钻研,从中汲取 了丰富的营养,为攀登数学科学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零′点,看*书¢ _勉_沸`粤^独~
一次,华蘅芳得知上海有个名叫李善兰的数学家,正同外国天文数学家 伟烈亚力合作,一起翻译一部叫 《代微积拾级》的数学著作,便千里迢迢, 来到上海登门求教。
华蘅芳的诚恳、坦率和好学,使李善兰很受感动。李善兰不仅认真回答 了他所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而且还主动向他介绍了当今世界数学研究的情 况,使华蘅芳眼界大开。最后,李善兰慷慨地将自己已经译出的《代微积拾 级》手稿借给了他,让他抄写,供他研习。
华蘅芳如获至宝,回家乡后便足不出户地攻读。由于当时国外的数学水 平远高于我国,所以华蘅芳遇到了许多困难。一年过去了,还是弄不明白。 这可真把他难住了。他鼓起勇气,二赴上海向李善兰再次请教,李善兰不厌 其烦,耐心地向华蘅芳进行讲解,鼓励他要“反复钻研,持之以恒”。
上海之行,鼓起了华蘅芳继续钻研的风帆。经过认真努力的钻研,终于 找到了学习的秘诀:不求之过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探索。这样一来,局 面逐步打开了,不到一年,他便领会了《代微积拾级》的精神实质。
华蘅芳的数学成就主要有开方术、积较术和数根术三个方面。
在《开方别术》等著作中,华蘅芳提出求整系数高次方程的整数根的新 方法——“数根开方法”,李善兰评价说:
“并诸商为一商,故无‘翻积’、‘益私’不特生面独开,且较旧法简 易十倍。”
“数根开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求方程的无理数根。
在《积较术》等著作中,华蘅芳讨论招差法在代数整多项式研究和垛积 术中所起的作用。其中“诸乘方正元积较表”和“积较还原表”,分别定义 了两种计数函数,与所谓第一、二种斯特林数都有关系,从而给出一组乘方 乘垛互反公式和若干组合恒等式,是为计数理论的中心问题,在组合数学和 差分理论中都有一定的意义。
在《数根术解》等著作中,华蘅芳指出:
“有单位之数根(即素数),即可求两位之数根;有两位之数根,即可 求四位之数根。”他的具体方法是:“以单位之数根3、5与7连乘,得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