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几何原本》的同时,李善兰又与艾约瑟(1823—1905)合译了
《重学》 20卷。/芯!丸.本-鰰/栈? *最¢新~彰·結!埂?鑫^快\
《重学》即《初等力学》,英国胡威力原著。李善兰同艾约瑟合译的《重 学》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 在内的力学译著,也是当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物理学译著。其中关于牛顿
(1642—1727)运动三定律,用动量的概念讨论物体的碰撞、功能原理等, 都是首次在中国得以介绍。
其后,还与伟烈亚力合译了:
第一:英国赫歇尔(1738—1822)原著《谈天》,即《天文学纲要》18 卷,内容包括哥白尼(1473—1543)日心地动学说,开普勒(1571—1630) 行星椭圆运动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它使中国天文学界耳目为之一 新,近代天文知识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近代天文事业从此得到发展。
第二:英国德摩根原著《代数学》13卷。!暁·税?宅¨ ?追+蕞~新+漳?踕¢
第三:美国卢米斯原著《代微积拾级》,即《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初步》 18 卷。
李善兰还与韦廉臣合译了英国林德利原著《植物学》,即《植物学基础》 8卷,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译著,内容包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 能看到的植物内部组织构造,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有关植物体各 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理论,以植物体本身形态构造特点为依据的科学的植 物分类方法等。
以上几种书均于 1857—1859年由上海墨海书馆刊行。
此外,他还与伟烈亚力、傅兰雅(1839—1928)合译过《奈端数理》, 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惜没有译完,未能刊行。
傅兰雅是英国人,出生于贫穷的牧师之家,从小向往中国。1861年自伦 敦海格伯里师范学院毕业后,接受英国圣公会的派遣,到该会所属的香港圣 保罗书院任校长。两年后,北上京师任同文馆英文教习。又两年,转任上海 英华学塾校长。/珊¢叶/屋- ~免\沸_跃/毒/在港、京、沪等地,他很快掌握了当地的方言,不久,即以 其出色的汉语能力小有声名。傅兰雅虽受教会派遣,但对传教兴趣不大,因 而与圣公会发生了矛盾。1868年5月,他辞去英华学塾之职,脱离教会,就 上海制造局聘任,从事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工作,转而为清政府效力。6月, 制造局专设一翻译馆,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李善兰在翻译过程中,大量的近代科学名词,其中文译名都没有先例可 供参考。本着对后人负责的精神,李善兰仔细琢磨,反复斟酌,十分贴切地 创译了一大批科学名词,如代数学中的代数、函数、常数、变数、系数、已 知数、未知数、方程式、单项式、多项式等,解析几何学中的原点、轴、圆 锥曲线、抛物线、双曲线、渐近线、切线、法线、摆线、蚌线,螺线等,微 积分中的无穷、极限、曲率、歧点、微分、积分等;天文学中的历元、方位、 视差、自行、摄动、光行差、月行差、月角差、二均差、蒙气差、星等、变 星、双星、三合星、本轮、均轮等;力学中的分力、合力、质点、刚体等; 植物学中的植物、细胞、菊科、豆科、蔷薇科、杨柳科、芭蕉科等。一百多 年过去了,这些科学名词不仅在我国流传下来,还飘洋过海,东渡日本等国, 沿用至今未改。
李善兰在19世纪50年代中对西方近代科学中数学、物理、天文、生物 等学科的翻译工作,加上70年代初徐寿(1818—1884)对化学,华蘅芳(1833 —1902)对地学的翻译工作,20年间,近代科学各大门类的先进知识都介绍 进了中国,这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不可磨灭 的历史意义。
在译书的同时,李善兰还帮助伟烈亚力研究中国天文算学,并把中国天 文数学的成就介绍到西方。
六、垛积术
1858年12月,徐有壬任江苏巡抚。
1860年,徐有壬邀请李善兰作其幕宾。
4月13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攻克苏州,徐有壬被杀。太平军占领 苏州后,李善兰留在苏州的行箧,包括各种著作手稿,散失以尽。从此他“绝 意时事”,避乱上海,埋头从事数学研究,重新著书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