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王桢农书》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 义的农业;第二是兼论南北农业;第三是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等等
第二部可以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媲美的是明代徐光启(1562—1633) 的《农政全书》。\鸿*特·暁+税`惘+ !免+费*跃`独`
《农政全书》是在徐光启死后,经过陈子龙的删改后成书的。《农政全 书》共分12门,60卷,70余万言。但是,书中大部分的篇幅,是分类引录 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只占6万 字。
《农政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但农政思想就占 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
徐光启的农政思想,首先是主张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办法来力图发展北 方的农业生产,除此之外,他并不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 内容。
徐光启《农政全书》的新贡献在于:第一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 风土论”思想,第二是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第三是推广甘薯种植 等等。`h/u~l¨i*a!n^b!o′o-k?.^c+o_m-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1587—1666)所著的《天工开物》(1637成书), 在他自撰的序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和贾思 勰的重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源于晁错的 《论贵粟疏》。
其他能够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规模相似的农学古籍只有元代的《农 桑辑要》和清代的《授时通考》了。
《农桑辑要》是元朝政府在公元1274年颁行的官修农书,7卷,分典训、 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10门。
《农桑辑要》这本书大致就是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为蓝本,杂采以 它书而成的,总的来说是详而不芜,简而有要,便于采用的。
《授时通考》是清代鄂尔泰等人所撰。这本书是从旧文献中辑录的有关 农业的资料,分类编成的。内分天时、土宜、谷种、功作、劝课、蓄聚、农 余、蚕桑8门,共78卷,引书甚广,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占有相当 的位置。¢x?x~s/s\y*q′.·c_o^m,
总之,《农桑辑要》、《王桢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这 几部全面性的大型农书都是取法于《齐民要术》的,并且还以《齐民要术》 中的精炼内容作为基本材料。
《齐民要术》中所载的种植、养殖技术的原理原则,许多都在历代的农 业生产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贾思勰以后的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进入了中国 封建社会历史上空前的鼎盛时期,农业生产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 具得到了改进,出现了曲辕犁、筒车等较为先进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水 利事业也大为发展,全国各地兴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 加,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展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平实(杜 甫《忆昔诗》)”的开元盛世的景象。应该说,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与北 朝,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以后打下的农业发展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在这里面,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在农业技术方面,对隋唐时 期的农业发展也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北宋时期,《齐民要术》的刻本出现以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在时间 和空间上更加扩大了《齐民要术》的影响,《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所起的 促进作用也就更大了。
八、 《齐民要术》在国外的影响
《齐民要术》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在国外也早已有影响。
日本在宽平年间(889—897)由藤原佐世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 其中已经收录了《齐民要术》。在中国久已湮没的北宋崇文院《齐民要术》 的原刻本,在日本高山寺藏有第五、第八两残卷,虽然不完整,却已经成为 稀世的珍本了。
日本黎明会蓬左文库收藏了一部德川幕府家旧有的《齐民要术》手抄本, 因为曾收在金泽文库,简称金泽本。金泽本是现在所存《齐民要术》北宋系 统本中最为完整的,虽缺卷三,但基本上保存了北宋刻本的全貌。
公元1948年,在各界学者的推动之下,日本农林省农业综合研究所借来 了蓬左文库藏本,影印了200部,称金泽文库本《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