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还曾经亲自尝试过做醋的方法,也记载在书中。?零~点^墈*书, _追!嶵^辛¨蟑_洁?如果没有坚实可 靠的调查访求和亲自尝试,《齐民要术》难于达到如此精炼正确的程度,更 不可能影响这样久远。贾思勰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总结出的“采捃经传,爰及 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原则,几乎成为贾思勰以后我国古代农学家 共同遵循的守则,就是现在,农学家们也不能对之稍有轻忽。
《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影响深远的著作,与 贾思勰思路开阔,明于哲理,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也有关系。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就已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 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 教养。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他总是给以很高的评价, 称他们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所以,他写作的《齐民要术》也是起自 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指“平民”,“要术” 为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小¢税·宅~ ¨蕪!错~内!容/
贾思勰注重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烦,他也很强调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 有很多这方面的不朽名句,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 返道,劳而无获。”“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等。
贾思勰在他的著作中还表现出了要求实行改革的政治态度,这也是他在 科学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 《齐民要术》的影响
贾思勰的同姓排行的“哥哥”贾思伯,字士休,在孝文帝时走入仕途, 死于公元525年,官至侍讲,死后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尚书右仆射,谥 文贞。
贾思伯是一位儒者,他父亲为孝文帝的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 贾思伯也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曾经上议修建明堂的事。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因久已失传,历代礼家聚讼纷纭,贾思伯 所议,“学者善其议”。孝明帝(516—528)时为侍讲,向明帝讲授杜预(222 —284)所注的《春秋》。¨齐^盛^暁`税·王* _追*嶵.辛*章^踕/“延儒生夜讲昼授”而且还“倾身礼士,虽在街途, 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他的客人问他:“公今贵重,宁能不骄?” 他回答说:“襄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之人都作为雅谈。
贾思伯的弟弟思明,也是“少厉志行,雅好经史”,最早为彭咸王侍郎, 官至侍中,死于公元540年,死后赠使持节、都督青徐光三州诸军事、骠骑 大将军、尚书右仆射、司徒公,青州刺史;谥曰文献。
贾思同和他的哥哥思伯一样,也曾经为侍讲,为静帝(534—550)传授 杜氏 《春秋)。
贾思勰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冯元兴,一个是刘仁之。
冯元兴,字子盛,东魏郡肥乡(今河北肥乡)人。他少年时随着做太守 的父亲冯僧集住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和张吾贵、房虬学习《周礼》,
“颇有文才”。23岁时,回乡讲学,经常有几百人听讲。曾经“领僚孝廉, 对策高第,又举秀才。”通过御史中尉王显的关系做了检校御史,还曾经三 次出使过高丽 (今朝鲜)。后来曾与贾思伯同时为孝明帝侍读(贾思伯是侍 讲)。官至安东将军、光禄大夫、中书舍人。太昌初(532年),卒于家, 赠征东将军,齐州刺史。有文集百余篇。
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是代人,迁到洛阳来的。年少 时“粗涉书史”,书法也比较好。由御史中尉元昭推荐做了御史。曾经又做 过西兖州刺史,“在州有当时之誉。”死于公元544年,赠卫大将军,吏部 尚书青州刺史,谥曰敬。
刘仁之这个人“外示长者,内怀矫诈”,是个伪君子。但是他爱好文史, 敬重人流。和冯元兴关系非常好,冯元兴死了以后,他还经常照顾冯元兴的 家小。
《隋书·经籍志》“农家类”著录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全书共10 卷,92篇,含大字7万多,小字夹注4万左右。这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农学著作,从公元6世纪初撰成,到北宋,中间经过500年左右,全靠手抄 流传下来。北宋时期,书籍刻印业发展较快,技术趋于完善,它才得以刻版 成书。
公元1020年8月26日,利州转运使李昉,请求颁布《四时纂要》和《齐 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