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624章完结

第624章完结

至元31年 (1294年),郭守敬就凭着他在天文历算法,河工水利上的 巨大业绩,而升任昭文馆大学士。`第^一*看~书+枉~ ′哽+新!蕞·快¨这是元代一个级别较高但无实职的工作, 授给汉族文职官员的虚衔,带有荣誉性。郭守敬就同当初的张文谦相访,以 昭文馆大学士的身份知太史院事,原则上领导太史院的天文历法工作。就在 这年,80岁的忽必烈去世了。

六、晚年的声望

1298年 (元成宗大德2年),元政府决定在上都西北郊的铁幡岭脚下, 开出一条河渠南向通到滦河,宣泄山洪。当时已是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继承 皇位,称元成宗,元成宗召郭守敬到上都商议规划。郭守敬就去当地察勘了 地形,了解了降雨量情况,发现这条河道近山,所经地区的年降雨量虽不多, 却很集中,大雨连日的时候山洪非常凶猛。他认为,纵然河道平时的流量不 大,河道本身一定要宽达50—70步。可是主管此事的官员目光短浅,舍不得 在这上面多花钱,认为郭守敬把雨季流量估计得太大,处理这事过于小心了, 竟把郭守敬所定的宽度削减了1/3。′如~雯_徃^ /首¢发?

河渠开通的下一年,就碰上连日的倾盆大雨,山洪顺河直冲下来,河身 狭窄,容纳不下洪水,两岸泛滥成灾,人畜帐幕被漂没了不计其数,汹涌的 波涛还差点淹没元成宗铁穆耳在城北较高处龙岗下的行宫。元成宗被迫北迁 避水时,想起了郭守敬去年的预言,禁不住慨叹地对周围官员们说:“郭太 史真是料事如神啊!可惜没有听从他的话!”。从此以后,郭守敬的声望更 加高了,那时他已69岁了。

如今,铁幡竿岭下铁幡竿的遗址还在。它是由于山上树立着一根高达数 十丈的铁幡竿而得名。根据当地人的传说,铁幡是用来镇洪水的。这只不过 是封建社会一种迷信的作法,其实哪里谈得上镇洪水。

1303年,元成宗下诏,凡是年满71岁的官员都可以退休,唯有郭守敬, 因为朝廷还有许多工作都要依靠他,不准他退休。郭守敬那时已73岁了。

郭守敬一生最后的20年中,建树甚为稀少。除了大德初年 (1298年) 建造一座水浑运浑天漏以外,以后就不再有新的成就。~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元朝的封建统治,到 了元成宗铁穆耳时期,局面还能维持。继任的武宗海山与仁宗爱育黎,骄奢 淫逸,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也更加残酷。再加上朝政的腐败,以及贵族、地方 豪强的种种剥削和掠夺,这一切,导致生产停滞不前,广大劳动人民反抗的 情绪高涨,武装起义不断,很快动摇了蒙古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郭守 敬的创造活动自然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可以设想,如果他晚年能够有较好的 社会政治条件,可能还会对社会有更大的作为。

1316年 (元仁宗延祐3年),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辛劳了60多年的郭守 敬去世了,享年86岁。按照封建社会长期来的风俗,归葬于他的故乡邢台。 墓地在县城之北30里的地方。邢台人为了尊崇他,依传统习惯,把他列入“乡 贤祠”,以作纪念。

郭守敬继承了祖父的学术家声,并发扬光大,有所创造发明。他的曾孙 郭贵,在明朝天顺年间担任过钦天监春官正,参与了大统历的编制。这真可 说得上,家学渊源,代有传人了。

七、多方面的成就

郭守敬的一生科学创造相当多。除了在天文和水利两方面的成就外,还 有许多杰出的发明和创造。可以说,他是一位多方面的科学家,发明家。

郭守敬建造的七宝灯漏,是挂在一条梁架上的,形状好象一只灯球。实 际上这是一台用水力推动的、相当复杂的机械报时时钟。还有灵台水浑,也 是以水为动力的,它是表现天空中星辰的周转运动的天球仪。太阳、月亮的 东升西落,在太空中运动的情景,可以在这仪器中看得清清楚楚。他在简仪 中曾运用滚柱来减少仪器转动中的摩擦阻力,这也是一种新创的装置。凡此 种种,都证明郭守敬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才能。

郭守敬也是一位出色的地质学家。他的水利工程设计,都是以他自己实 际的地理勘测资料为基础的。他曾在巡视河北、山东河道时,对黄河附近一 带几百里的水域进行过仔细的地形测绘,制成了一幅幅地图。他曾经以海平 面为标准,来比较大都和汴梁地形的高低之差。这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 念——“海拔”的创始。至于他在通惠河上游河道路线选择中所表现的地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