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契机,倒是为了上都开平府的供粮而引起的。?萝?拉¢暁,说` -首`发!忽必烈虽建设了大 都,每年仍有一定的时间去到他的老根据地上都,住上一段时间。主要是为 避暑,往往“4月行幸,9月始还”。这时的上都,“北控沙漠,南屏燕蓟”, 既是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内地通往大漠的岭北行省的交通枢纽。 当时,城郭宫室,早已建就,礼仪制度,亦都颁定。它不但有整套的衙署军 戍,繁盛的商肆作坊,而且忽必烈每次到来,还要带上一大批随从官员。元 初,官员并无俸禄,中统年间(1260—1263年)逐步定了百官工薪制度以来, 到至元22、23两年,又重新颁布了一套俸给条件。大小官员每月发给钞票若 干贯及禄米若干石。例如都水监这种中级官员,月俸就定为银2锭25两(1 锭为50两),发钞53贯 (两贯相当于1两白银),米六石。除了大量军士 如宿卫、扈从、看守、巡逻等等以及当地镇戍军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被征 发役使的民夫工匠,食用耗费实在大得可观。据留传下来的记录,仅维持工 匠微薄伙食的粮米一项,一年就需15200余石。何况上都又是一个大转运站。?卡~卡.晓.税`枉, ^更~鑫¨最^全, 自中原向漠北输送的粮食、日用品等物资,都要先集运到上都。其中米粮一 项,数量亦以万石计。
至元28年 (1291年),忽必烈正考虑如何解决从大都转运粮食到上都 时,有人分别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办法。一是想从永平(今河北卢龙)沿着滦 河拉 挽舟,一路逾越山岭高地,溯流而上,直达上都。另一个则认为从芦 沟河位于石景山的西北部的麻峪村地方起,可以循河辗转通向接近上都的荨 麻林。他们说的似乎有道理,忽必烈就命他们各自亲去踏勘一番,看看究竟 如何。他又想到了精通水利的郭守敬,命他就近参加第二条线路的勘定。
关于第一条线路,由上都路总管姚演率领员工疏浚 河,造船试航。他 们只行驶到半途,就发觉河道确实无法通航,只好作罢。至于第二条路线, 郭守敬他们乘坐的船只,行了一程被河中的砂石滩所阻,亦通不过去。于是 他们都回道来到上都汇报,两种方案都行不通只好放弃。这次郭守敬偕行到 上都,他已经61岁了。见了忽必烈,凭着他的见识和对水利事业的关注,他 对如何兴办水利,另外提出了11个工程项目。?精,武′暁?说!徃¨ -耕?欣¨醉\哙-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关于那 时最伤脑筋的打通通州到大都的粮运河工程。郭守敬在大都已工作了将近30 年了,关于地理,水文情况自然更加熟悉和清楚了。在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与实地勘测,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更 周密的规划。
他的设想是这样的:离大都不远,昌平县东南的神山(今凤凰山)脚下, 有较大的泉水,名叫白浮泉 (今龙泉)。把这股泉水先引向西流,沿西山东 麓折而向南,汇入瓮山泊。再从瓮山泊出发经原有的高梁河上游(今长河), 从义和门 (今西直门)北的西城墙下流进大都城,蓄入积水潭,尔后再从积 水潭引水南流,沿皇城东城墙出南水门,注入已废弃的金代运粮闸河,一直 东下流往通州。地势相差过大的地方,可以设闸门调节。这样,一条新整修 的河道就可与原有水系联接起来,南来的粮船就能直抵大都城了。
正在着急的忽必烈看了郭守敬的奏章,大为高兴,说:这事应该赶快办 起来!于是这年12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规定它执掌“治河渠并堤防、 水利、桥梁、闸堰之事”。早年的都水监只有六名主要官员,这时扩大为八 名,高源任都水监。次年正月初,忽必烈又派郭守敬以太史令原职,兼职主 管都水监事务。治河工程开工那天,忽必烈为了突出他对浚治运粮河工程的 重视,特地命令自丞相以下的所有百官统统都到工地去参加劳动,作为倡导。 这些高官厚禄的人,对治河工程和劳动,原是什么也不懂,因此,忽必烈又 规定一个个都要听郭守敬的指挥调度。由此可见这次工程对元朝封建统治的 重要性,以及郭守敬在河工水利方面权威性了。
这次重新整治运粮河,从水源的开导到河床、闸坝的浚挖、设置,整个 工程的经过大致犹如下述:
首先针对原由高梁河引入闸河的水量不敷航运所需,必须另找较丰沛的 新水源这一关键,郭守敬在沿西山一带的天然泉水水源中,找到了大都西北 相距六十里的昌平县东南白浮村神山脚下的白浮泉,水量比较充足。新水源 找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