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621章完结

第621章完结

当时中都北面有个小湖,地有潜流导致涌泉,它就是现今紫竹院公园中 那个湖泊。~墈~书*君^ ?首?发-从那里发源引出一条小河,名叫高梁河。古代高梁河流经中都东 北郊一带的湖泊,即今积水潭同什刹海,又东南向注入今凉水河中游。金初, 就曾在中都城北护城河处开凿一条河渠,直往通州潞水上游,大抵在今北运 河尽端接连温榆河处。它的水源则是拦截高梁河水而来。高梁河南段就在这 个时候断流。这条古高梁河,有些地方现在还留有残迹。例如,今日北京西 直门北面的河上有一座高梁桥,桥北的道路叫高梁桥路。从桥下到紫竹院公 园的一段河流,现在称南长河的,就是古时的高梁河。还有,从左安门向东 南,经十里河而南,若隐若现地依稀有一条大约40米宽的河床故道,大致即 古高梁河下游断流后的遗迹。

高梁河水来源有限,难以供给开河渠所需的流量。于是有人把脑筋动到 小湖西北15里的一座小山脚下另一个小湖泊。这小山就是现在万寿山,山下 小湖即是今昆明湖的前身。在金代,这小山和小湖叫什么,现已不为人所知, 仅知到元代,被称为瓮山和瓮山泊。湖西二里还有玉泉山。这些山的山脚下 都有泉水,一起汇入这个小湖。`优-品~晓_说/徃\ *首`发!它在那时还未经开浚,湖面比现今要小得多。 大体就在金代这个时候,在这小湖与紫竹院之间,穿过今万泉庄东南的一片 高地,用人工开辟了一条引水渠道,将玉泉山附近的一带泉水,引入了紫竹 院小湖。这即为今昆明湖通向紫竹院的长河。它增添了高梁河的水源,增加 了新开河渠的水量,使之畅流到通州。由于沿河一路设闸,当时人们就将这 条河称做“闸河”。这大概是在金迁都来燕京不久的天德年间(1149—1152) 前后一段时期。可是即使这样,对于漕运来说,水量还嫌不足。再有,自通 州而上,地峻而水不留,其势易浅,不免时有淤阻,船不能行驶,十多年后, 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90年),这条河就湮塞不通了。于是只好改用车 运,从陆路送粮到中都。

又过了30余年,已是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年),13世纪初了, 又有人重新开挖疏通这条运河,用以通船。在金室避蒙古兵进迫而再迁都到 汴京开封之前的短短10年中,又恢复了水运。水量不足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再加逆水行舟,一路过闸,虽然通航,粮船抵通州后,要花十几天的时间才 能返回京城。平均每天,船只能行驶三里多一点,还须征发大量民夫沿岸拉 纤,其艰苦也是不难想象的。?鸿?特,小^说¨罔¨ ·蕪?错?内+容-随着金室于贞祐2年 (1214年)南迁,不久, 蒙古军攻下中都,燕京废置,漕运停止,闸河又告堵塞。

半个世纪后,到了至元26年 (1289年),大都的城郭,宫室和园沼等 建设,都已接近完成。因为新城移到了中都东北,莲花池附近的水,已退到 城外,宫廷用水,改由金大宁宫旁边的积水潭来供应。那时的积水潭,比今 日的积水潭加什刹海还要大许多。当时还曾开浚扩大湖面,起造琼华岛,形 成了今北海与中南海的前身,并仿汉唐旧制,起名叫做太液池,建设了一片 宫苑园林。新兴建的皇城,就是以这片园林为基点,规划经营而成。这一来 高梁河也被圈入城内。

京都内居住的人口相当多,加上大批贵族、官员和吏卒等,需要消费大 量的粮食。中统年间(1260—1263年)及至元初期,漕运数量不多,矛盾还 不太突出,但已经是个问题了。

原来,新城兴筑以来,以积水潭到太液池大片的水,很需充足的水源。 斜穿城中的高梁河,虽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宫用水,同时也担负着城市居民日 常生活用水的供应,当然显得紧张。那时曾开挖过一条起自玉泉山麓、从西 直门南水门引入城内的专用河渠。这条河在城中的那段,现在虽然已不复存 在,但1965年时,通过钻探,发现它在城内系经过一条弯曲的路线,在皇城 西南角通过护城河,再引入太液池与皇城的南部。这条河叫金水河,专供皇 宫使用,金水桥的名字恐怕与此有关。现在从玉泉山流经昆明湖南面注入长 河的一段河道,还保留着旧名,叫“金河”,就是它的故迹。再往南一段已 经泯灭无痕了。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是它的延伸,也是沿用旧称。这么一来, 高梁河上游在紫竹院北一段的金新开河,水源便减少很多,并由此影响到下 游的水量。这就是为什么有前述郭守敬两个整治方案的提出了。

全国统一后,元代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