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靡靡之音。”
而南方学子亦轻北方之学粗陋,以为不通文雅。
常有江南才子哂笑道:“北人治学,不究精微,唯知务实,却少涵养,何能称儒?”
每逢学术论辩,南北士子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于科举重启之际,此矛盾更为凸显。
南北皆欲于科场之上,一争高下,以证自家儒学之正统,士林之魁首。
独辽东学子,于科举之事不甚萦怀。其所学,经史子集仅为一端,更重农学、算学、工学、医学,及新近添置之科学。
辽东地处边陲,地广人稀,农事为民生之本,故农学之钻研不辍,从土壤改良至作物栽培,皆有探究。
算学于贸易、营造诸事皆有大用,学子亦潜心研习。
工学关乎城池修筑、器械制造,为戍边安民之要,亦为其所重。
医学救死扶伤,于军民康健不可或缺,辽东学子亦多有涉猎。
至于新添之科学,涵盖格物致知之理,启发学子以新思探究万物,开拓眼界,为辽东之地注入别样生机。
辽东学派,素以务实利民为首要,至于审美文雅诸事,则次之。
其治学也,多涉农事稼穑、百工技艺、民生疾苦,期所学能致用于当世,惠泽于百姓。
先求兴农富贾、安境保民,而后方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雅,以为文雅之事,乃丰衣足食之余所当修也。
常孤雏整饬辽东百业,创事业单位之制。令学成学子,入诸行实习。待其通过考核,则授以官职。辽东“以民为本”之策,坚定不移。
诸多士子,纵未入仕为官,亦得为民效力,于辽东之地,倾其才学,竭诚尽智,以自身微光,暖百姓、利桑梓。
数载以降,常孤雏“活着、活得更好”之指导思想,己深镌于辽东百姓血脉之中。
于辽东,众人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道,笃行于寻常日用之间。困顿时,谨修己身,以守正道;显达处,广施惠泽,以济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