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却不觉得疼。天快亮时,他终于冲进家门,只见爹躺在炕上,脸白得像纸,嘴唇青紫,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爹!爹!"他哭喊着,掏出那粒治咳血的丹丸,溶在温水里,一点点喂进爹嘴里。
药汤入喉,不过半盏茶的功夫,奇迹就发生了——爹的咳嗽渐渐停了,胸口的起伏平稳起来,脸上竟泛起一丝血色。又过了一个时辰,他居然能坐起来,说:"渴......想喝水......"
村里人都说是少年感动了山神,纷纷来打听缘由。少年把太初观的云先生、紫铜炉、五气丹的事说了,听得众人啧啧称奇。有个常年风湿的老妪,拄着拐杖来找少年:"好孩子,能带我去求求仙长吗?我这腿,冬天冻得像冰,夏天又肿得像馒头......"
少年想起先生的话,点了点头:"仙长说,丹能济世,我带您去。"
两人再去栖云涧时,正赶上腊月最冷的天。山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可一进涧,就觉得暖融融的——云气里飘着五气丹的余韵,连崖上的冰瀑都化了些,滴下水珠,落在石头上发出清脆的响。
,!
先生正在丹房外晒药,见了老妪,指了指旁边的石凳:"坐。"他取出第二粒五气丹,不是直接给老妪,而是放进个陶碗,加了些生姜、桂枝,用涧水煮了。"你的病是寒湿痹阻,"先生解释,"五气丹性偏凉,得用生姜、桂枝的辛温佐之,这叫'寒者热之'。"
药汤熬得浓浓的,老妪喝了一口,觉得一股暖流从喉咙直窜到脚尖,冻僵的腿肚渐渐舒展,肿处也开始发痒——那是湿气在往外排。"真暖......像揣了个炭盆......"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滚出泪来。
先生又给了她些猪苓、茯苓,教她配伍:"猪苓配白术,能健脾祛湿;配附子,能温阳散寒。冬三月,此谓闭藏,服药要顺应天时,早晚喝,别贪凉。"
老妪的病渐渐好了,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到山外的镇子。来太初观求药的人越来越多:有冬天冻裂手脚的猎户,先生用五气丹的余渣配猪油,调成药膏,一抹就好;有产后缺乳的妇人,先生用猪苓配通草,煮水喝,三日便乳水充盈;还有个赶考的书生,积劳成疾,潮热盗汗,先生用猪苓配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让他得以带病赴考。
先生从不收礼,只让求药人带些山外的种子:谷种、菜籽、药种,种在观前的空地上。开春后,那里竟长出片小小的菜园,青菜碧,豆花黄,与崖上的云气相映,像幅流动的画。
四、石壁留谜 苓肖炉纹
太初观的云气,在第三年的秋天变了颜色。往常是白中带青,那年却透着点灰,像蒙了层尘。先生的咳嗽也多了起来,有时坐在丹房里,咳得直不起腰,咳完了,就望着石壁上的《五运六气图》发呆,眼神里带着点不舍。
少年已经长成了壮实的青年,按先生的吩咐,每月都来采苓、晒药。他见先生日渐消瘦,心里着急:"仙长,您也服点五气丹吧?"
先生摇摇头,指着炉里的药渣:"丹是济世的,不是延寿的。我修的是'与天地同寿',不是'一己之寿'。"他拉着青年的手,走到丹房最深处的石壁前,"你看这壁,能凿字吗?"
石壁是整块的青石,坚硬如铁,却透着点温润,像是被人摸了千百年。青年用手敲了敲,发出"咚咚"的闷响:"怕是难。"
先生却从丹炉下摸出把青铜凿,凿头磨得雪亮,上面刻着"太初"二字。"帮我扶着灯。"他站在石壁前,深吸一口气,凿子落下,火星四溅——他要把五气丹的秘方刻在壁上。
"五气丹,用猪苓、灵芝、茯苓三味为主......"先生一边凿,一边念,声音有些发颤,"猪苓得壬癸水气,茯苓得戊己土气,灵芝得丙丁火气......"凿痕深而有力,笔画间带着云气的流动感,"配伍需应五运:木运太过加防风,火运太过加栀子,土运太过加苍术,金运太过加杏仁,水运太过加桂枝......"
青年扶着油灯,手心里全是汗。他看见先生的白发上沾着石屑,道袍被火星烧出了洞,却浑然不觉。凿到"七情配伍"时,先生的咳嗽突然加重,凿子一抖,笔画歪了,溅起的火星落在他手背上,烫出个水泡,他也没吭一声。
"相须者,猪苓配茯苓,利水而不伤脾;相使者,灵芝引猪苓入经络,猪苓助灵芝散瘀......"先生的声音越来越低,凿子落下的速度也慢了,"相畏者,猪苓畏肉桂,恐其温燥伤阴;相杀者,茯苓杀猪苓之寒,使其利水而不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