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云苓丹经》 上卷

《云苓丹经》 上卷

整整三天三夜,秘方才刻完。石壁上的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却像活的,在油灯下闪着光。先生放下凿子,瘫坐在地上,指着最后几句模糊的字迹:"这里......是炼丹的火候......我老了,手不稳了......"

青年这才发现,最后几句的笔画确实乱了,"文火"写成了"文火","武火"的"武"缺了最后一笔,像是被什么东西打断了。

"仙长......"

先生摆摆手,让他扶自己起来。他走到猪苓坡,采了最后一次苓。这次采的猪苓,比往常的都小,却格外圆,外皮的瘤状突起排列得极有规律,像是人工刻的。先生把猪苓捧在手里,对着光看,突然笑了:"原来如此......原来你才是最后的答案......"

青年凑过去看——猪苓的形状,竟与紫铜炉的纹路一模一样!瘤状突起是炉沿的回纹,凹陷处是炉底的八卦,连大小都不差分毫,仿佛这猪苓就是丹炉缩成的。

"丹炉的纹路,是模仿猪苓长的啊。"先生喃喃自语,"道教讲'道法自然',原来炼丹的秘诀,早藏在草木里了......"

他把这颗猪苓放在石壁前的凹槽里,猪苓一落,石壁上模糊的字迹突然亮了亮,"文火"的"火"字添了点红,"武火"的"武"字补了笔锋,像是被猪苓的气脉补上了。

"青年,记住,"先生的声音带着释然,"五气丹的真意,不在秘方,在'天人合一'——猪苓顺水性,茯苓顺土性,灵芝顺火性,人顺药性,药顺天性,方能成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话音刚落,栖云涧的云气突然涌起,像潮水,把太初观裹得严严实实。青年只觉得眼前一暗,再亮时,先生已经不见了,只有石桌上的青铜凿还在,道袍搭在凿上,带着淡淡的药香。

石壁前的猪苓,依旧躺在凹槽里,外皮的纹路在云气中流转,与丹炉的影子重叠,分不清哪是苓,哪是炉。

五、观空人去 云气传薪

先生走后的第一个冬天,栖云涧下了场罕见的大雪。雪没到观门,把青石板上的药渣都埋了,却独独没埋石壁前的凹槽——那里的雪一落下就化了,像是有团看不见的火在烤。青年按先生的吩咐,守着太初观,每日打扫丹房,晒制药材,只是再也没人能炼出五气丹。

有回他按秘方炼丹,猪苓、茯苓、灵芝一样不缺,火候也照着石壁上的字来,可炉里的药汤始终凝不成丹,只浮着层散不去的黑雾。青年急得直跺脚,无意中碰掉了石壁前的猪苓,黑雾突然散了,露出清澈的汤面——原来这颗猪苓,是炼丹的"镇炉石"。

他把猪苓放回凹槽,汤面立刻浮起微光。虽然没炼成丹,药汤的效力却比往常强,村里得了水肿的孩童喝了,当天就消了肿。青年这才明白,先生留下的不只是秘方,还有这颗"活丹"。

来求药的人,青年都一一应了,像先生那样分文不取,只教他们认猪苓、种茯苓。有个懂医的老秀才,见了那颗形似丹炉的猪苓,惊叹道:"《神农本草经》说猪苓'利水道',却没说它有'合丹气'之能。这是自然的启示啊!"

老秀才想把猪苓画下来,收入医书,青年却摇了摇头:"它得留在这儿,守着石壁,守着太初观。"

日子一天天过,青年的头发也添了霜,成了新的"云先生"。他收了个徒弟,是当年那个痨病患者的孙子,教他辨认"炉纹猪苓"——只有栖云涧的猪苓,才会长出这样的纹路,别处的要么瘤状突起杂乱,要么形状歪斜。

"师父,先生真的成仙了吗?"徒弟问。

青年望着云气缭绕的崖壁,指着一株刚冒头的猪苓苗:"你看这苗,芽尖带紫,是先生的气脉。他没走,化成了云,化成了苓,化成了这栖云涧的风。"

有年春天,山外来了个道士,自称是终南山楼观台的,想借太初观的秘方一观。青年引他到石壁前,道士看了半晌,指着"炉纹猪苓"说:"这才是丹经的总纲啊!道家讲'内丹外丹',外丹炼药,内丹炼身,猪苓的纹路,不就是人体经络的缩影吗?"

青年茅塞顿开。先生说的"天人合一",不仅是药与天合,更是药与人合——猪苓的纹路对应丹炉,丹炉的纹路对应经络,经络的流转对应五运六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道士临走前,在观门补了块新匾,上书"云苓丹社",说要让太初观的药术传出去。青年没拦着,只是在匾旁挂了串猪苓,瘤状突起的纹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