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他选择的是最简单的标定温度法。
“锡232c,3铅327c,银961c中间的温度可以用硼砂740c,方解石825c,到了对应的温度,这些物质就会开始融化,很好辨别,除此之外直接看火焰颜色也行,暗红色约600c这个温度对应陶器烧制初期的低温阶段,其后是深红色700c左右青铜器冶炼的升温过程就是这个温度,橘红色代表到了1000-1100c瓷器釉料熔融温度,更高一点是纯橘色1100-1200c,金黄色1300c,可如果火焰可以到青白色或者蓝色那就是1400c以上!炉火纯青指的就是这个温度,特殊金属冶炼可以完成!”
朱安宁直接说结论,当然是他翻找出来的资料。
下面三人也不管那么多,是拼命在那记。
“记这些数字就是为了标准,不要老是靠老师傅口口相传什么经验经验,能复现的才是真技术!”朱安宁看着下面的人没有发问,也是松了口气。
这里很难解释为什么是这些数字,他只能说就是这样。
他又不是科学家!!!
“另外火焰颜色这个其实只能做辅助,因为许多物质会有焰色反应,并不能代表真实温度。”
“对哦,还有焰色反应!”朱橚是轻呼了一声,看来他是看到过这个知识点。
看见朱橚的反应,朱安宁也是眼前一亮。
不免又高看了几分这小周同学。
这节课是朱安宁准备了许久的基础化学知识课。
本来他还准备好了接受各种死亡质问的。
结果没想到三人就是默默地听。
想来想去,他突然是有些感谢儒家教育……
不轻易去质问讲师,听了记了再说,这古代和现代的学生,还真像。
其实这种学习思路是无比正确的。
通常在起始阶段很是晦涩的东西,先死记硬背,待到知识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很多东西就通了。
反过来,有些学生,经常喜欢纠结最开始的为什么,记都没记住,就盯着一些问题死问原理,却忽略了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理解这个基本原理。
越是基本的东西其实越难!
就像朱安宁真要去解释温度其实是一团物质的分子平均动能,朱橚和陶广义父子怕不是会听到失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