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宋国不设国相,那么就是要设内阁,但为了避免之后内阁同大明本土那样后期做大,朱敏澄还是留了个心眼,改内阁为总理衙门,内阁首辅称总理,普通阁老称协理。,k,a-n_s\h!u.c·m?s\.*c·o*m`
大明眼下虽有总理衙门,总理由张锡钧担任。但大明的总理衙门不仅是新设,而且从职权来说并不能取代内阁,但朱敏澄现在却直接把这个衙门拿了过来,用来取代内阁制,也就是直接在宋国实施总理制。
当然这个总理制和后世的总理制不同,仅只是协助国君处理政务的一个衙门罢了,其实权并不大。更重要的一点,总理衙门除政务外没有军事处置权,更没调兵权,作为大明的皇子,当今的宋王,朱敏澄太知道军权的重要性了,国君如果不能掌控军权,必然大权旁落,这点从大明土木堡之变后的变局就能看出,朱敏澄对军权是绝对不会放松的。
为此,朱敏澄提出不仅效仿大明设置总参议府和三军府以取代五军都督府,更以第一代宋王的名义确定未来历代君主兼任三军大都督的军职。如此一来,国君就是一国最高的军事掌控者,拥有实际的军权,而总理衙门仅仅处理政务,不涉及军事方面的职权,以确保宋国的稳固。
总理衙门的总理人选朱敏澄也早就有打算,这个人自然就是孙镐了。孙镐作为王府长史如今改为总理,说实话手中的职权并没增加太多,仅仅只是换了个名称,平日里协助君王辅助朝政罢了。
但总理终归是总理,而且能协助君王统摄六局和其他衙门,这对于孙镐来说也算是一步登天了。此外,孙镐还向朱敏澄谏言,加快朝政各衙门的设置,尽快完善宋国的行政结构,任命各级官员。
这不仅是为了稳定宋国和给之前各属官加官进爵的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孙镐认为既然大明本土已承认外藩国开府建牙,外藩已成实际的王国,拥有等同于藩国的实权后,那么恐怕用不了多久大明那边的情况会发生大变。!w.6¨1+p`.¢c.o′m¨
之前无论是宋王还是永王外封,在大明并没掀起波浪来。从朝堂的官员或者大明宗室内部来看,永王外封是因为永王乃太上皇的皇子,而太上皇作为曾经的崇祯皇帝早就失去了权力,眼下仅只有一个区区太上皇的名头,至于他的几位皇子更不被人待见,身份地位极其尴尬。
当今圣上考虑到各种因素,没有向太上皇和诸皇子下手固然仁慈,但要就此放过他们也是不可能的。要不然朱慎锥也不会把太上皇和其皇子安置在宫中,表面上是荣养,实际等于囚禁没什么区别。
如把这些人放出宫去,无论安置在大明何处都有可能出问题,再加上世界格局的变化,大明要向海外扩张,所以朱慎锥考虑到了把对方外封的想法。就此永王外封新大陆,如今永国离着大明本土何止万里,这么远的距离再加上永王一介孤家寡人,就算有心思也是无能为力。
至于宋王朱敏澄,虽然他外封宋国是自己主动请缨,可不知道的人却认为朱敏澄之所以外封应该是储君争夺的结果。在大部分人来看,朱敏澄和太子朱敏澜一胞同母,都是皇帝嫡子,储君之位按理说朱敏澄也是有几分机会的,可偏偏皇帝把他外封,估计是这兄弟两人暗中争夺老二没敌得过老大,再加上皇帝不想看见自己手足相残兄弟反目,打着外封的理由把朱敏澄打发到了万里之外。
如此一来不仅能解决储君争夺问题,让太子之位更加稳固,也能让朱敏澄在新大陆看着北边的永王,防范永王闹出什么幺蛾子来。¢s_o?k~a·n_s_h+u¨./c¨o-m′对于这个说法者不在少数,甚至连朱敏澄王府下属的一些官员嘴上不说,恐怕心里也是如此想的。
不管这些究竟如何,外封却已成了事实。再加上这一次朝廷正式允许外封藩王开府建牙,成为实质性的藩王后,情况必然就起了变化。
原本在众人看来外封等于流放的情况直接改变,眼下一旦外封虽远去海外,可却拥有了真正的权力。和大明本土的藩王相比,外封的藩王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君了,权力对比简直天壤之别。
在大明,哪怕就是亲王就藩说实话除了在封地关起门来醉生梦死外,其余半点权力都没。不仅被地方官员盯得死死的,更有锦衣卫、东厂这些日夜探查,一旦不小心做了些出格的事,闹不好就是夺爵圈禁的结果。
此外,许多藩王连王府都很少出去,因为他们根本不能离开封地。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人身自由就和养猪没什么区别了,每日里除了吃喝享乐就是沉迷在温香软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