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太一,给出了与月神一样的答案。¨3*叶-屋? !埂*鑫`最?哙¨
因为,他那观测了数百年星辰、自认为洞悉了宇宙终极奥秘的“道”,在对方的“良知”面前,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他发现,自己或许,真的……算错了。
王歌看着那片恢复了平静的星空,缓缓地,对着它,行了一礼。
这一礼,不是臣服,也不是敬畏。
而是一个开创了新“道”的宗师,对另一个同样走到了“道”之尽头的求道者,所给予的,最后的尊重。
然后,他转过身,向着山谷之外走去。
月神和张良,都用一种看待神祇般的、无比复杂的眼神看着其背影。
两人知道,从今天起,天下间的“道”,不再只有原来的诸子百家。
多了一个,名为“心学”的,王歌。
“你要去哪里?”月神下意识地问道。
对方没有回头,只是留下了一句平淡,却又让整个时代都为之震颤的话语。
“去齐鲁大地,寻一处书院,教书,育人。”
“将这‘良知’之火,传遍天下。”
王歌的身影,消失在了山谷的尽头。他的传说,却刚刚,拉开了真正的序幕。
王歌离开了阴阳家的山谷,身后,是陷入了百年未有之迷惘的东皇太一,以及心神激荡、久久无法平静的月神与张良。
张良最终没有与王歌同行。
他看着对方离去的背影,深深一揖,然后便匆匆离去。
他要回到小圣贤庄,回到那张天下的棋盘上。
但张良知道,自己以后落下的每一颗棋子,都会带着对“人心”二字,全新的考量。
而月神,则在得到东皇太一的默许后,选择远远地、不远不近地跟随着王歌。?看+书_君+ _首!发+
名为监视,实为见证。
她想亲眼看看,对方这足以动摇阴阳家根基的“心学”,将如何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
王歌一路向东,来到了齐鲁大地的腹地,一座名为“稷下”的小城。
这里,曾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稷下学宫的所在地。
虽然学宫早已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被废弃,但那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却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这座城市的骨子里。
城中书院林立,文风鼎盛,随处可见负笈游学的士子。
这里,是王歌选择的,播撒第一颗“心学”种子的土壤。
他没有去拜访任何名宿大儒,也没有宣扬任何惊世骇俗的理论。
他只是,在城中最偏僻、最破败的一个角落,用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租下了一间几乎快要倒塌的院子。
王歌亲手修葺了屋顶,打扫了庭院,摆上了几张破旧的桌椅。
然后,在院子门口,挂上了一块木牌,上面,是他亲手写下的两个字——“良知”。
良知书院。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张了。
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名家的背书。
只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每天,只是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或读书,或擦拭桌椅,或对着一棵老槐树发呆。
起初,根本无人问津。
城里的人,都当这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的胡闹。
甚至有人嘲笑,一个连毛都没长齐的少年,也敢学圣人开院讲学?
王歌对此,毫不在意。他只是,在等待。
终于,有一天,书院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学生”。
那是一个衣衫褴褛、满身污泥的少年,约莫十四五岁的年纪。/l!k′y^u/e·d`u¨.^c~o?m+
他是一个小偷,因为偷了集市上一个富商的钱袋,被追打到这里,慌不择路地躲进了这个院子。
他蜷缩在墙角,惊恐地看着王歌,手中还死死地攥着那个钱袋。
王歌没有报官,也没有驱赶他。他只是,倒了一杯水,递给了对方。
对方警惕地看着他,不敢去接。
王歌将水杯放在其面前的地上,平静地问道:“你为什么要偷东西?”
“我……我饿……”
少年怯生生地回答。
“饿,所以要偷。这是你的‘理’。”
王歌点了点头,随即又问,
“那个富商,追打你,想要回他的钱袋。这是他的‘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