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对世界本源的追问,等同于科学对现象规律的总结,甚至认为科学可以完全解答哲学问题,这无疑是一种越界。
你的怀疑论之所以能对自然科学的根基造成毁灭性打击,原因也在于此——你用哲学的终极之问,去否定了科学在可知域内的有效性。
我们的时代,应当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以往的科学和哲学,常常挥舞着“理性”的大棒,锐评万物,裁决一切,却唯独将“理性”本身置于神坛之上,拒绝接受同等的审视与批判。
这无疑是错误的,独断论也因此而生。
因此,在这里,我要对“理性”本身提出批判,并尝试为它的运用划清界限——限制它的范围,不让它超越经验的边界而任意驰骋、僭越妄断。
这个范围,就是「可知域」与「不可知域」的界限。
在「可知域」中,我们通过感官能够接触、通过理性能够分析、通过实践能够反复验证的现象,即因果律和客观规律是有效的、实用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
它们是我们在现象世界生存、认知、改造世界的基础工具。
在这里,你的孤波算法常数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未来的确定性,就是可知域内理性力量的明证。
而在「不可知域」中,在那些物自体的本质、宇宙的起源与目的、纯粹的形而上的领域中——诸如因果、规律等在可知域内有效的规律则未必适用,甚至可能完全失效。
那里是「神秘」的领地,是迷思星光笼罩的迷雾,是理性之光无法穿透的黑暗。
通过这种“人为自然立法”的划分,我们并非放弃对「不可知域」的探索,而是为了平息那些不明觉厉、永无休止的争论,为理性在它真正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赢得坚实的立足点。
你的怀疑论可以怀疑一切,甚至可以怀疑我们总结的所有自然规律,都只是智慧生命强行加诸于宇宙本身的设定。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名为罐中脑的假说。
想象一个被完整取出、浸泡在特殊营养液中的智慧生命的大脑。
一台精密的神经信号模拟器持续不断地向这个大脑传递着与它在完整身体内时完全相同的神经信号。
那么,这个大脑所“感知”到的一切,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爱恨情仇……都只是模拟器精心编织的幻象。
它根本无法区分自己究竟是在一个真实的生命体内,还是仅仅是一个罐中之脑、生活在彻底的虚拟现实中。
而我要说的是:即便如此!即便我们感觉到的“现象”可能是虚假的,即便我们在这个现象界中总结的规律可能是虚假的……
但只要我们将理性、将我们所总结规律的适用范围,严格地局限在“现象”本身,也就是「可知域」的范围之内。
那么,这些规律就是真实的、有效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在这个现象世界中行动、认知和预测的可靠基础。
我们所认识的关于对象的知识,永远只是关于这个对象呈现给我们的“现象”的知识,而非关于对象“本质”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可知域」!
即,虽然我们的知识在终极来源上,都局限于“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可知域」内没有确定性和普遍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因果律只是主观的习惯性联想!
只要我们不越界,不妄图用「可知域」的规律去断言「不可知域」的本质。
那么,在「可知域」内,因果律和自然规律就是坚实可靠的支柱。
而关于那广袤的「不可知域」,它们本身并不能构成能被我们理性所认知的、具有确定性的“知识”。
关于它们的思考,我们只能停留在思维的层面。
不构成知识,并不代表它们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虽然我们不能认识「不可知域」,但我们同样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去彻底否定它的存在。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心怀敬畏地保留它们的存在空间。
那些无法被认知、无法用因果和规律来解释的神秘、奇迹、以及宇宙的深邃,正是我们为信仰、道德、艺术和纯粹形而上的思考所保留的宝贵空间。
这,是一种必要的谦卑,也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黑塔停下了笔。
泪水早己在不知不觉间浸湿了信纸,墨迹在泪水中晕染开,模糊而深邃。
窗外,天边己经泛起微弱的鱼肚白。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轻轻推开窗户。
清晨微凉的空气带着硝烟散尽后泥土的清新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