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年1月,凛冽的寒风卷过中原大地,将洛阳城的断壁残垣吹得愈发萧索。-d^a¢n!g`k_a′n~s-h\u^.`c¢o?m`这座曾经承载着汉室荣光的帝都,如今只剩下焦黑的梁柱与散落的瓦砾,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死寂的光泽。然而,即便洛阳己成废城,太师董卓的威势依旧如乌云般笼罩着司隶与并州大地,未曾因都城的焚毁而有丝毫衰减。
此时的董卓,手中掌控着司隶地区的核心版图,这片横跨关中与河南的广袤土地,虽经战火蹂躏,却依旧是天下物产最丰饶、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除此之外,并州南部的上郡、西河郡、太原郡、上党郡西郡也牢牢握在他手中,这西郡如同坚实的臂膀,既守护着司隶的北境,又扼守着通往并州腹地与冀州的要道。尤其是太原郡与上党郡,前者是并州的政治中心,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后者则山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董卓在此布下重兵,使得关东诸侯若想西进,必先闯过这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支撑起这份庞大基业的,是董卓麾下多达二十万的兵马。这支军队久经战阵,既有跟随他多年的西凉铁骑,也有收编的洛阳禁军与并州劲旅,兵员精锐、装备精良,尤其是骑兵数量冠绝天下,冲锋之时如雷霆万钧,足以让任何对手闻风丧胆。更令天下诸侯忌惮的,是董卓帐下那一批足以横扫千军的武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奉先,手持方天画戟,骑乘赤兔马,勇冠三军,无人能敌;雁门张辽,沉稳善战,用兵如神,既能率军冲锋陷阵,又能镇守一方疆土;陷阵营统领高顺,所部七百精兵甲胄齐整、百战百胜,堪称董卓麾下最锋利的尖刀;还有李傕、郭汜这等从西凉战场拼杀出来的悍将,作战勇猛、悍不畏死,虽性情暴戾却极具战斗力;女婿牛辅忠心耿耿,常年执掌董卓的亲军,是其最信任的臂膀;就连看似文弱的张肃,也深谙军务调度之法,能在乱军之中稳住阵脚。
武将之外,董卓身边更有两位智谋之士为其出谋划策。谋士李儒,心思缜密、毒计百出,焚烧洛阳、迁都长安的决断便出自他手,总能在关键时刻为董卓献上趋利避害的方略;李肃则长于言辞、善于洞察人心,当年说服吕布叛丁原、归董卓,正是他的手笔,如今常在军前负责联络调度,周旋于诸将之间,化解内部矛盾、协调军事行动。文有谋臣运筹帷幄,武有猛将冲锋陷阵,再加上二十万雄师与广袤的领地,董卓的实力依旧冠绝天下,是当时无人能及的庞然大物。
与董卓隔境对峙的,是盘踞在凉州的倪风。这位崛起于西陲的新贵,此时己在凉州站稳脚跟,声望滔天,从金城到敦煌,从陇西到张掖,这片被戈壁与草原环绕的土地,虽不如中原富庶,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凉州全境幅员辽阔,水草丰美,既能饲养战马,又能耕种粮草,更重要的是,这里民风彪悍,自古便是出精兵的地方。.8*6-k.a,n~s-h*u*.′c\o.m¨据闻,倪风治下的人口己近两百万,这在常年战乱的西北堪称奇迹,充足的人口不仅为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更支撑起了相对稳固的后方经济,使得他无需像其他诸侯那般受制于粮草短缺的困境。
倪风麾下的军队虽不及董卓庞大,却精锐异常,五万飞虎军、五万飞熊军与五万郡兵,构成了他军事力量的核心。飞虎军是骑兵中的翘楚,骑手皆选自凉州的羯胡羌汉健儿,马术精湛、射术超群,在戈壁与草原上作战时如履平地,冲锋时快如闪电,撤退时迅如疾风,是战场上最难以捉摸的机动力量;飞熊军则是重装步兵与骑兵的混合部队,士兵身披重甲、手持长戟,既能正面硬撼敌军,又能依托地形构筑防线,战斗力极为强悍;五万郡兵则分布在凉州各郡,负责镇守城池、维护治安,虽不如前两者精锐,却熟悉地形、忠诚度高,是稳固后方的重要力量。
支撑起这支军队的,是倪风帐下那一批星光熠熠的将领。周昂沉稳持重,善于统筹全局,常被委以镇守中枢之任;羯人石山勇猛过人,惯用一柄巨型狼牙棒,冲锋陷阵时如猛虎下山,无人能挡;李翼则精于骑射,尤其擅长长途奔袭,机动作战,在凉州的广袤土地间布下的防线,从未被敌军突破;更有马腾、韩遂这两位久居凉州的良将,前者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勇武过人,在羌人中威望极高,所部斩将营战力惊人;后者则深谙羌汉关系,冷静果敢,能调动部落力量,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此外,还有从河北来投的麴义,其所部先登营战阵擅长对抗骑兵,曾在金城之战中大败北宫伯玉的羌骑兵;以及智勇双全的徐晃,治军严明、用兵灵活,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镇守城池,都能胜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