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的战争形势,根据地领导层心急如焚。旅长亲自来到盘龙峪兵工厂。
这一次,旅长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和决绝。
他首先肯定了盘龙峪兵工厂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取得的巨大成就,称赞兵工厂是根据地的“定海神针”和“军工脊梁”。
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向莫兴华下达了一道近乎“最后通牒”式的命令——盘龙峪兵工厂必须在日军秋季大“扫荡”开始之前,至少试制出三到五门能够投入实战的82毫米迫击炮,并生产出配套的、至少能够满足一次中等规模战斗消耗的炮弹!
“莫兴华同志,”旅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知道,这个任务非常艰巨,甚至可以说是强人所难。但是,我们没有时间了!根据最新的情报,小鬼子这次的秋季大‘扫荡’,来势汹汹,兵力之多,手段之毒,都将远超以往。我们根据地将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拥有几门威力强大的82毫米迫击炮,哪怕只是几门,也将在关键时刻,为我们的部队提供至关重要的火力支援,甚至可能扭转一场战斗的胜负!这不仅仅是对你们兵工厂技术能力的一次极限挑战,更是对我们根据地全体军民革命意志的一次锤炼!”
旅长的这番话,与其说是一道命令,不如说是一种饱含着殷切期望和沉重压力的“托付”。他深知,盘龙峪兵工厂是根据地唯一的希望所在,莫兴华也是唯一能够创造奇迹的人。
面对李云龙的“纠缠不休”、赵刚的“殷切期望”、以及旅部这道近乎“不成功便成仁”的“军令状”,莫兴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他的肩上,仿佛压着万钧重担。
他知道,82毫米迫击炮的研制,己经到了一个没有任何退路、必须破釜沉舟的关键时刻!
莫兴华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的光芒。他挺首了腰杆,向着旅长,也向着所有关注着盘龙峪兵工厂的根据地军民,立下了掷地有声的“军令状”:“请旅长放心!请根据地党委放心!我们盘龙峪兵工厂全体员工,坚决完成任务!哪怕是三天三夜不合眼,哪怕是豁出这条性命,我们也要在小鬼子‘扫荡’之前,把82毫米迫击炮给我造出来!让它在战场上,发出我们根据地军民愤怒的吼声!”
军令如山,重诺千金!
从这一刻起,整个盘龙峪兵工厂,都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战时状态”。
所有的生产计划都被重新调整,一切与82毫米迫击炮研制和生产无关的工作,都被暂时搁置。
所有能够抽调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都以最快的速度,向着“82迫攻坚小组”集中。
研发洞室内,灯火彻夜通明。莫兴华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几乎是吃住都在车间里,争分夺秒地进行着炮管材料的最后优化、炮闩结构的最终定型、以及炮架和底座的强度校核。
每一个人都绷紧了神经,投入到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之中,投入到这场关系到根据地生死存亡的特殊战斗之中!
盘龙峪的命运,与这门即将诞生的“战争之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