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亮剑:手搓没良心炮,全军疯抢 > 第一百一十四章:捷克式生产的“提速”与“人才梯队”的建设

第一百一十四章:捷克式生产的“提速”与“人才梯队”的建设

成立了!

这所简陋的“技术夜校”,就设在兵工厂最大的一个窑洞会议室里。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只有几张用木板搭成的课桌,一块用墨汁涂黑的木板充当黑板,以及一颗颗渴望知识的炙热的心。

夜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根据兵工厂的实际需求和工人的现有水平量身定制的。

苏婉凭借着她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在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主动承担起了基础文化课的教学任务。她从最基本的识字、算术教起,耐心地帮助那些因为出身贫苦而错失学习机会的工人们扫除文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她还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向工人们普及一些与军工生产相关的基础科学常识,例如金属的性能、热胀冷缩的原理、杠杆和齿轮的传动等等。

莫兴华则亲自担任了专业技术课的主讲教师。他利用自己从系统中获得的丰富知识,结合兵工厂的生产实践,编写了一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简易技术教材。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机械制图基础、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各种机床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武器的基本构造与原理、以及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等。莫兴华的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常常能用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将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得活灵活现,深受工人们的欢迎。

除了莫兴华和苏婉这两位“主力教师”外,王大锤、李二牛、张嘎等在各个技术领域有所专长的老师傅和技术骨干,也轮流走上讲台,担任“小教员”,向工人们传授他们在锻造、热处理、钳工、车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巧。

“盘龙峪技术夜校”的成立,在整个兵工厂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工人们白天在车间辛勤劳动,晚上则纷纷来到夜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昏暗的油灯下,常常能看到他们埋头苦读、认真做笔记的身影。

为了配合夜校的教学,兵工厂还进一步完善了“师徒传承”制度。鼓励那些技术好、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主动招收和培养年轻的学徒,并将学徒的成长进步情况,作为考核老师傅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那些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突出、进步显著的优秀学徒,兵工厂也会给予表扬和奖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盘龙峪兵工厂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大批好学上进、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年轻工人,开始在各个生产岗位上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兵工厂新的技术骨干。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操作各种简易机床,看懂基本的零件图纸,还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生产中常见的技术问题。

这个由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的雏形,成为了盘龙峪兵工厂未来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最宝贵的源泉和动力。

莫兴华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一个强大的兵工厂,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更需要一支高素质、有理想、敢担当的技术工人队伍。

而“盘龙峪技术夜校”的建立,正是为这个“红色军工的摇篮”,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些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红色工程师”们,必将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根据地的军工史上,书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