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闪电Mk-II”和“攻坚炸药包Plus”的研制成功,为盘龙峪兵工厂的“军火库”再添利器。_j!i′n*g·w,u′x·s+w~.¨c_o,m*然而,莫兴华心中那块关于“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枪管的“心病”,却丝毫没有减轻。他深知,一支性能优良的自动武器,如果其核心的枪管问题得不到解决,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难以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
苏婉领导的“枪管延寿与膛线修复实验室”,虽然在旧枪管的化学改性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例如通过土法渗碳工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枪管内壁的硬度和耐磨性,但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膛线己经严重磨损或存在明显缺陷的旧枪管而言,效果依然有限,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枪管的来源问题。
自主制造合格的新枪管,这依然是莫兴华心中最迫切的目标。
之前,兵工厂在尝试用“莫氏特制二号钢”和土法膛线加工设备制造枪管时,屡屡碰壁。其主要原因,一是材料性能不足,“特制二号钢”虽然在制造枪机等部件时表现尚可,但其强度、韧性和高温性能,与真正的枪管钢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膛线加工工艺落后,无论是土法刮削还是简易挤压,都难以保证膛线的精度和光洁度。
然而,随着“莫氏特制三号钢”的成功研制,莫兴华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特制三号钢”通过加入微量的锰、硅等合金元素,并优化了冶炼和热处理工艺,其综合力学性能比“二号钢”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其强韧配合和高温下的稳定性,己经初步具备了制造低膛压武器(如迫击炮)炮管的潜力。~s,h!u·b`x!s`.?c.o-m?虽然用来制造高膛压的步枪枪管可能依然有些勉强,但至少比“二号钢”要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解锁了【特种钢材冶炼与热处理(中级)】模块后,莫兴华对于如何进一步优化“特制三号钢”的性能,使其更接近于枪管钢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例如,他可以尝试调整合金元素的配比,或者采用更复杂的复合热处理工艺(如调质处理后再进行表面淬火或渗氮处理),来进一步提高其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材料问题看到了一丝曙光,那么,膛线加工工艺呢?
莫兴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枪管膛线加工中一种效率较高、精度也较好的方法——冷挤压。他之前也曾尝试过用土法挤压芯棒来加工膛线,但由于芯棒材料不过关、压力设备简陋以及润滑条件差等原因,都以失败告终。
但现在,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首先,兵工厂己经能够冶炼出性能更好的“特制三号钢”,用这种钢材经过极限热处理后制造的挤压芯棒,其强度和耐磨性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其次,在莫兴华的指导下,王大锤他们利用水力驱动,己经成功制造出了一台结构更为坚固、能够提供更大压力的简易大型螺旋压力机(主要用于一些关键零部件的锻压和冲压成型)。再次,苏婉的化学实验室也能够提供一些性能尚可的土法润滑剂(例如用石墨粉与动植物油脂混合调制的)。
这些条件的改善,让莫兴华觉得,再次尝试“土法冷挤压膛线”,或许有了一线成功的可能。
于是,一场以“土法冷挤压膛线”为核心,并结合苏婉正在研究的“渗碳硬化”表面处理工艺的枪管攻坚战,再次在盘龙峪兵工厂打响。/6`妖`墈′书?罔? .首-发′
攻坚的第一步,是制造出合格的挤压芯棒。这根芯棒,可以说是整个冷挤压工艺的“灵魂”。它的表面必须精确地加工出与所需膛线完全相反的、凸起的螺旋纹路(阳膛线),其硬度和耐磨性更是要达到极致,才能在巨大的挤压力下,将膛线纹路清晰而准确地“印”在枪管内壁,并且自身不发生变形或过快磨损。
王大锤和李二牛,再次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选用兵工厂能找到的最好的“特制三号钢”的优选品,甚至是少量从楚云飞那里通过“军火交易”换来的、据说是德国进口的优质合金工具钢(虽然数量极少,但其性能远超兵工厂自产钢材),按照莫兴华提供的、经过反复计算和优化的图纸,精心锻打、车削、铣削(利用新研制的“盘龙峪牌万能铣床”的雏形进行螺旋槽的粗加工),然后再由李二牛进行数天甚至数周的精细手工修磨和抛光,力求使芯棒表面的阳膛线棱角分明、尺寸精确、表面光洁如镜。
制造完成的挤压芯棒,还要经过王大锤的“独门秘笈”——极限热处理(可能是多次淬火加低温强韧化回火,并辅以苏婉的土法渗碳或渗氮工艺),使其表面硬度达到一个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