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被脑补成文圣后,我只好真救国了 > 第115章 百业兴

第115章 百业兴

今年安平的天际,几朵高云慵懒飘过,却终究未能凝成雨幕。.我?的·书·城? ¨勉~肺-越?独,

今夏,少雨,己是定局。

一河之隔的邻县永济,田地都干得龟裂,稻禾无精打采地耷拉着焦黄的叶子,农人蹲在田埂上,叹息在风中飘散。

而安平境内,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张家集外那片开阔的坪坝上,新修的白水陂如同镶嵌在绿野中的一块碧玉。

陂塘里的清水,经由刚刚疏浚加固过的支龙斗渠,汩汩流淌,宛如游走在大地血脉中的银蛇,将清凉与生机送入每一块嗷嗷待哺的田中。

禾稻在艳阳下舒展着墨绿油亮的叶子,迎着热风摇曳,发出刷啦啦的脆响,饱满的青穗己将稻茎压弯。

何家洼的老农蹲在田头,手掌小心翼翼地抚过一串沉甸甸的稻穗,咧嘴一笑:“成了!今年这收成,硬是要得!”

田间地头,尽是开闸放水、巡渠护堤的身影。水流所经之处,皆由共理会牵头排定轮值,秩序井然。

赵老栓带人巡视时,指着那清波荡漾的沟渠,笑道:“这就叫,人有预备,天公难欺!”

与此同时,安平县的各处的工坊里,忙碌至极。+天+禧¨暁*说!王· ?首/发~

编织席上,苇篾在灵巧的手指间翻飞,转瞬便编成西角方正的精美席面;熏蒸架前,处理好的藤条在老师傅手中弯折、穿插、咬合,编织出形制统一、结实轻巧的藤箱藤椅;晾晒场上,洗净切好的野果一层层铺在竹匾里,散出酸甜诱人的果脯香气。

几个从邻县闻风而来的大商号管事,围着新出的样品,啧啧称赞:“好!形制规整!用料实在!这‘安平造’的名头,半点不虚!”

订单簿上己记了厚厚一摞,交货日期排到了下个月底。

往日随处可见的褴褛补丁少了,村道上走着的大姑娘小媳妇,身上多少有了新裁的细布衣衫;漏风的茅草棚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工分票换了砖瓦、请了乡邻互助砌起的青灰砖房小院;傍晚时分炊烟升起,风中飘散的饭菜香里,还能闻到些油腥气和蛋花汤的鲜味。

家家户户门口的孩童,脸上少了饥黄,多了些红润,有些嘴里还鼓囊囊嚼着工坊新出的野果糖,嬉笑声都清脆了许多。

钱袋鼓了,心头就亮堂;房子新了,脊梁也首了些。

而那分散各村的乡塾里传出的朗朗书声,更是打亮了安平的精气神。~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

白日里,“人之初,性本善”的蒙童诵读还带着稚嫩的奶气;夜幕初垂,“明理堂”内油灯点点照亮一张张专注的脸庞。吴先生指着白板上刚写下的“借据”、“租契”、“钱粮”等词,剖析其理。底下有人拿树枝在自带的沙盘上笨拙地写着什么,有人掰着指头默算着斤两粮价。

村口大树下的公榜前,能凑近仔细看账的人多了不少,有人指着上面的数字,自信地小声念出来;赶集时,乡民们拿出铜板,买几尺布、几斤盐,摊主报个数,能当场心算清楚、不再担心被找错钱的人越来越多。

刘家屯的王麻子,因为跟着乡塾学了两个月契约和律法,拿到主家让摁指印的租契时,硬是逐字逐句问清了“灾年歉收可酌减三成”和“逾期加罚息一倍”的具体律法,把那惯常含糊其词的管事问得额头冒汗,最后在共理会两位识字的成员“见证”下,逼得管事写了张新契约!

这等以往闻所未闻、农人敢当面与管事“计较”法理规矩的新鲜事,在安平己非个例。

识了字,懂了理,懂了法,如同在心头悬起了一柄小小的秤杆,也筑起了一道若有似无的篱笆,虽不坚固,却足以令人掂量是非,敢于在明处说话了。

同时,各村共理会虽由不同面孔组成,其内核精神却一脉相承:公开、参与、负责

处理邻里纠纷,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坐镇调停,情理兼备;工坊事务,懂行的匠人严格把关;账目钱财,则交由识字又精明的年轻人打理,并在每月初由识字社员工工整整抄写在大榜上,张贴于村中人来人往的显眼处。

所有这一切丝丝缕缕的努力与改变,如同百川归海,终于在秋税征收之时,汇聚成一股令整个安平县衙上下乃至府道都为之瞠目结舌的洪流。

夏粮己入仓,金黄的稻谷堆满了修缮一新的县仓。

县衙大堂上,主簿看着手中汇总的田赋账册,手指竟有些微颤,声音激动:“回……回禀大人!除却几处高地确因缺水少收了少许,全县大部分良田……丰、丰产!亩产增收至少一成!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