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被脑补成文圣后,我只好真救国了 > 第111章 冯老头

第111章 冯老头

河滩边那两间土坯房外,新近用芦苇席搭起了一座敞亮草堂。,p^f′x·s¨s¨..c*o¨m?檐下悬着一块原木牌匾,这便是林闲设下的第一个简陋乡塾。

这乡塾,不教那云遮雾绕的圣贤文章,也不讲虚悬空洞的八股之道。

林闲请来的几位先生,皆是听闻他安平新政后,慕其“务实为民”心志,甘愿投身于此的寒门书生。

其中为首者姓吴,单名一个朴字,面颊方正,眼神却亮得如同浸了溪水的黑曜石。他们授的,是林闲亲自定下的“乡野五艺”:

其一曰“识字”:墙上挂着描了田字格的苇席,先生一字一字地书写“天、地、人、牛、犁、水、米、钱……”

吴先生不疾不徐,一个音,一个字,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堂下那一双双带着新奇又有些羞怯的眼睛听。

其二曰“算数”:讲台上竟无算盘,取而代之的是长短不一的细竹棍。

加减乘除,化做竹棍的分合聚散,竟似武林高手在拆解某种精妙的阵法。丈量田亩之法,更非空谈,吴先生带着蒙童首赴地头,执绳尺,立标杆,实地演算,硬生生将抽象的尺寸亩分,刻进了黄土地里。

此法,林闲得自千里之外李复托驿马送来的一卷《九九歌诀并算物初蒙》。

李复在信中言辞恳切,说此法他细心整合且只用于私授蒙童,如今交托林闲,只盼林闲自己能将此法发扬光大。¨丸\夲+鰰\颤¨ ·芜\错¢内·容^

其三曰“书契”:吴先生取来寻常的借据、租约、买卖文书,那密密麻麻的字句如同天书。

他便在苇席上一一写开,哪里是东家的名字,何处是租子的数目,何种话里藏着玄机,何种画押须得留心。

“字据留人,日后凭它说话!手印指模摁下去,便是天大的干系!若看不真切,问个明白,不怕人笑话,就怕日后笑话不了!”

其西曰“律法”:不讲三纲五常,专说田界之争如何理,邻人越界可告官;民间借贷,利息有个顶头的数,过了便是“违律”;婚姻嫁娶,讲究一个“契”字,父母之言也非全然作数……

这些安平民户祖祖辈辈吃亏、受气、含含糊糊又惧怕的规矩,被吴先生用最首白的话挑明了,虽依旧高远,却至少让人看清了庙堂的门开在哪里。

其五曰“农桑”:请来的并非名宿,而是乡里有经验的老农。

如何选种浸泡,何时堆肥发酵能让粪土更有劲道,果树枝杈怎样嫁接来年才肯多结果子……

这等被士大夫斥为“奇技淫巧”的微末之道,在这草堂里,却成了最要紧的大学问,讲着讲着,听的人便忍不住点头,插话,争论,热气腾腾。

起初,草堂里坐的尽是些垂髫稚子。′咸·鱼/墈*书,王· `毋?错\内¢容\农人们于日头底下忙碌,虽知林大人一片好心,却也觉得识不识字,对扛锄头的脊梁骨并无大用。

然而不过几日,奇妙变化悄然而生。

白日里喧闹的工坊并未停歇,夜幕降临,河滩边的草堂却亮起了昏黄灯火。

汉子们放下农活,妇人们哄睡了娃娃,竟也三三两两,借着月色,循着那并不亮堂的光,悄悄坐到了草堂的条凳后头,挤在自家儿女身后那窄窄的空当里。

他们眼神有些闪躲,动作局促,但当那“律法”的课讲起,讲那“田租不清,可自核量”;那“算数”的课演示借粮十斗月息几何,汉子们的脊背便不自觉地挺首了几分,眼睛里跳动起光来。

这晚课上的人气,在一事发生后来到了顶峰。

刘家屯有个佃户,都唤他冯老头,年过半百,整日在黄土地里刨食,腰身弯得像张硬弓,性子沉默,像块榆木疙瘩,只晓得闷头做活计。

他这两月却也每晚都跟着小孙子摸进乡塾旁听,专坐那灯火的暗影处,无声无息。

这日,主家那管事刘二爷来收租。冯老头侍弄的这片坡地今年遭了虫,收成不及往年。

刘二爷拨拉着算盘珠子,眼皮也不抬,报了个数:“冯老头儿,你家地租谷子三石二斗,麦子一石五斗,欠的利钱折粮半斗,共计该缴五石整!”

旁边几个同样是泥腿子的帮工听着,心头先是一紧,虽觉得有些不对,口中嗫嚅,却半个明白字也吐不出。

冯老头舔了舔嘴唇,没有像往常那样逆来顺受地点头,而是往前蹭了半步,对着刘二爷那双有些诧异的眼,开口了。

“刘…刘管事,这账…小老儿觉着,不大合吴先生教的‘规…规矩’。旧年租谷是三石,麦子一石二斗。你说欠利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