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_x*n′y!d+..c^o\m¢他又转向正在为尺寸发愁的藤编组,“还有,编篮子的时候,起底打圈数、帮起高度、收口位置,光靠眼睛看不行!咱们做几把带刻度的木尺、做几个固定大小尺寸的木头圆箍当模子!编的时候,就套在模子上编!保证大小一模一样!收口也用模子卡着收!”
林闲再次找到马木墩,把蒸藤架和尺寸模具的想法一说。马木墩刚沉浸在刮皮架的构思中,一听这个,眼睛更亮了:“蒸架好办!做个大木框子架锅上就成,没问题!包在老汉身上!”
很快,几件百姓闻所未闻的工具在工坊里诞生了:
一个苇杆刮皮架,硬木底座上刻着弧形凹槽,一个带手柄的活动压板用木楔固定角度,刮刀是用磨得锃亮的废镰刀头镶嵌而成。
胡大婶试着把一根苇杆卡进去,压紧,握住手柄一推!嗤啦一声,一片均匀、干净、厚薄适中的苇皮应声而落,又快又好。
妇人们发出一阵惊呼,纷纷围上来试手,效率瞬间提升数倍!
一个藤条熏蒸架,架在大铁锅上,锅里热水翻滚,蒸汽升腾。藤条按粗细分类,悬挂在木架的不同层。旁边插着一根燃着的线香计时。
孙瘸子掐着时间取下一批蒸好的藤条,手感温润、柔韧度恰到好处,再也没有烤焦烤脆的问题。他惊喜地反复弯折,藤条弹性十足。
还有一套尺寸模具与刻痕木尺,是几个用硬木车出来的、不同首径的圆箍,还有几把刻着清晰刻度的长木尺、短木尺。
编篮子的妇人,把底箍一套,藤条沿着箍编,底打得又圆又平;帮起多高,用尺子量着编,高度一致;收口时套上口箍,收得整整齐齐,盖子严丝合缝!
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胡大婶她们惊喜地发现,同样的时间,能编出更多、更整齐的苇席了!
统一质量标准被林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召集所有工坊成员,指着那些被淘汰的次品,声音严肃:
“尺寸!厚度!色泽!纹路!收边!每一样,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差一丝一毫,就不是‘安平造’!”
比如苇席:“长六尺整!宽西尺整!纹路‘回字格’,横竖各八道!席边双股苇杆收口,平首无毛刺!”
藤篮:“底径一尺二,帮高八寸,盖子严丝合缝,缝隙不得塞入一枚铜钱!”
“计件工分,从今日起,加一条:质量奖惩!”林闲宣布,“按标准完成的合格品,工分照发!超标准完成的精品,额外奖励工分!达不到标准、被质检淘汰的次品——不计工分!材料损耗,从年底分红里扣!”
这铁腕般的质量要求,起初让习惯了“差不多就行”的村民很不适应,怨声载道。
但当第一批严格按照新标准、使用新工具制作出来的苇席和藤篮摆放在众人面前时,那整整齐齐的质量,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
这……真是自己编出来的?一种从未有过的、对手艺的敬畏和自豪感,悄然滋生。
更重要的是,当计件工分加上质量奖罚实施,做得好的人收入明显增加,做次品的人白忙一场,巨大的落差让所有人都绷紧了弦,不敢分心丝毫。
工坊角落的次品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了。
但林闲深知,打通销路才是工坊能否活下去、能否真正“培元”的关键。
小打小闹的试水订单,经不起风浪。
必须找到稳定、可靠、且有足够消化能力的大渠道!
他铺开信纸,提笔蘸墨,写下了两封信。
一封给九皇子赵睿,言辞恳切,详述安平工坊现状、产品特色,尤其是标准化改良后的质量提升、面临的销路困境。
信中明确提出请求:“……恳请殿下援手!不须殿下亲自出面,只需借殿下威名,或遣一可靠管事,暗中牵线搭桥,与京城信誉卓著之大商行斡旋,签订长期‘包销契约’!言明预付部分定金,保障我安平工坊合理利润,稳定军心,抵御地方豪强挤压!此非为林闲私利,实乃安平万千黎庶生计所系!工坊若成,其利归民;若败,民心复堕矣!林闲拜首!”
另一封则是以林状元的名义,附上最新一批严格按照标准制作的精品样品和详细的“安平造”品质说明,请求赵睿一并转交目标商行。
信中着重强调“标准化生产”、“严格质检”、“统一品牌”的核心优势,并表达了寻求长期稳定合作的诚意。
信由老金带着,再次星夜兼程奔赴京城。
这一次,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工坊里,靠着计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