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利带来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新渠如血脉延伸,滋养着原本干渴的田地,工分票兑现的米粮布匹铁器,更是实实在在地改善着许多贫困家庭的生活。~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
林逍这个名字,在安平百姓口中,渐渐褪去了“状元郎”的光环,多了几分亲近信任。
然而林闲并未打算止步,水利只是“固本”,要让安平真正“培元”,必须让百姓有持续生财的门路。
“开源兴业”这第二根支柱,终于被他摆上了日程。
“村社联合工坊”的构想一提出,更是在安平县掀起了波澜,也引来了潮水般的讥讽。
“工坊?让泥腿子们放下锄头去织布编筐?哈哈哈!”一个乡绅在茶馆里大声笑道,“那些粗手笨脚的,能做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粗麻烂布,歪筐破篓!白送都没人要!还卖?卖给谁?鬼买哦!纯粹是糟蹋材料,白费功夫!这状元郎,怕是在京城喝多了墨水,把脑子喝糊涂了!”
很快这个消息传遍安平,百姓们即便因水利工程得了实惠,面对这“工坊”的新鲜事,也多是疑虑重重。
“编筐织布?俺家婆娘倒是会点,可那玩意能卖几个钱?还不够费工夫的!”
“就是!费那劲,不如多薅两垄草,多挣点工分实在!”
“联合工坊,啥意思?大家一起干?那谁干多干少怎么算?俺要是编得快编得好,岂不是亏了?那些手慢的,不是白占便宜?”
“万一东西做出来卖不掉,堆在家里生虫?那本钱算谁的,朝廷赔?还是咱们自己认倒霉?”
相比于看得见摸得着、立刻能换粮换钱的修水利,这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还涉及集体协作的“工坊”,让习惯了单打独斗、被穷苦磨得不敢轻易冒险的百姓们,本能地退缩了。
林闲听着林安和老金带回的各方反应,神色平平,他铺开一张安平特产草图,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几样他反复考察、深思熟虑后选定的首批项目:
苇席编织:安平河滩湿地盛产柔韧的芦苇,漫山遍野,几乎无成本。¢微*趣/小!税¨网_ ·冕+废+跃¨渎¢当地百姓自古就有编席的传统,工艺虽粗糙,但基本手法妇孺皆知,上手极快,无需漫长学习周期。
铺炕、晾晒谷物、围粮囤、搭棚遮阳……是家家户户日常生活的刚需,本地市场就能消化一部分。工艺改良后,耐用性和美观度提升,有机会打入更大市场,即使暂时外销不畅,本地也能消耗部分成品,原料损失近乎为零。
山野果脯蜜饯:安平周边丘陵生长着大量野山杏、野酸枣、棠梨子。这些果子口感酸涩,鲜食不佳,常因无人采摘而白白烂在枝头,是巨大的浪费。
他清晰地记得自己在乡下那段时间,奶奶为了保存夏秋多余的瓜果,常带着他用土法制作果干蜜饯。方法无非是清洗、去核、用糖或蜂蜜熬煮糖浆浸渍、再放在竹匾上日晒或于土灶余烬旁烘烤脱水。
这套流程简单易学,核心在于糖的配比和火候控制,他完全能复现并标准化。鲜果价贱易腐,制成蜜饯果脯后,不仅风味提升,保质期大大延长,方便储存和长途运输,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利润空间显著提升,野果采摘和初步加工,也完全可以在农闲时节进行,不占用主要农时。
改良藤编器具:当地传统藤编多为粗糙的筐篓,实用但附加值低。林闲计划引入更精巧实用的设计,如带盖储物篮、轻便背篓、简易藤椅,提升美观度和耐用性,瞄准更注重生活品质的城镇中上层市场,而且找到了有祖传藤编手艺的孙瘸子作为技术核心,能确保工艺改良有基础。
“选此三者,非为标新立异,”林闲用炭笔点着草图,对林安和老金分析道,“实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者,野果烂熟待收,农闲将至;地利者,苇藤遍野,取之不竭;人和者,编席乃妇孺常技,藤编有老匠可依,果脯制法我尚能忆及幼时所观。?幻.想-姬, \耕+薪,最_全*三者原料皆本地易得,近乎无本;工艺有基础或可速成;成品或实用刚需,或特色鲜明可外销,风险分散,最宜破局。”
光有蓝图不够,需要破冰者。
胡大婶家便是首选。她男人在修渠时摔伤了腿,家里断了主要劳力,全靠胡大婶一人支撑,日子过得紧巴巴。
林闲亲自上门,将工坊的设想和“计件工分+年底分红”的分配方式细细道来,着重强调了苇席编织上手快、原料就在河滩、初期朝廷垫付工具和少量本钱、产品由他负责寻找销路。
胡大婶听出林闲话里的诚恳,再看看家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