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片,记录下这真实的宋代乡野景象。
“小心些,别让人瞧见这物件。”
李清照的声音极轻,带着一丝担忧。
秦宁点点头,迅速将手机收好,拿出纸笔记录。
“元符三年,十一月初,自叶县往襄城途中。”
“主要农作物似为小麦、粟米、稻谷,农具落后,铁器应用不普及。”
“乡村民居以茅草、土坯为主,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道路状况尚可,骡车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他记录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注脚,也与他脑海中、电脑里储存的那些历史资料相互印证、补充。
枯燥的旅途持续了三天。
每日除了必要的停歇、吃饭,便是在骡车的颠簸中度过。
夜里只能宿在条件简陋的驿站或村镇小客栈,环境嘈杂,难以安眠。
第三日申时一刻,骡车终于在一座规模明显比叶县大上不少的城池前停了下来。
高大的城墙巍峨耸立,透着一股饱经风霜的厚重感。
城门洞开,人流车马川流不息,进进出出,显得颇为繁华。
城楼上旗帜飘扬,在风中猎猎作响,隐约可见“襄城”二字。
“二位客官,襄城到了。”
王车夫勒住骡子,回头说道。
“按照我家掌柜的吩咐,小的便送到这里了。”
秦宁和李清照下了车,王车夫拱了拱手,便调转车头,干脆利落地离开了。
看着消失在人流中的骡车,秦宁和李清照站在襄城门前,一时间竟有些茫然。
刚走到门洞前,便有兵丁上前拦住二人:“牙牌。”
秦宁内心咯噔一下,暗道一声“坏了”。
他们两个在这大宋就是无根无凭的“黑户”。
李清照也瞬间紧张起来,下意识地攥紧了秦宁的衣袖。
她虽是大宋土生土长的礼部员外郎之女,可眼下身无长物,没有任何凭证能证明她的身份。
那些诗词才情,在这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没有路引,没有牙牌,他们在这繁华的襄城,与流民乞丐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