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极恶女当家 > 作品相关 织机、提花机、水力纺车和缝纫机的说明

作品相关 织机、提花机、水力纺车和缝纫机的说明

看到开口后经面上的经线张力是否均匀,经线有无断头。更重要的是斜织机已经采用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在图中可以看到织工们用脚踏一长一短的两块踏板(杆),分别带动综线。当脚踏动提综踏板的时候,被踏板牵动的绳索牵拉“马头”(提综摆杆,前大后小,形似马头),前俯后仰,就使得综线上下交转,把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织口。实行手脚井用,用双脚代替了手提综的繁重动作,这样就能使左右手更迅速有效地用在引纬和打纬的工作上。斜织机的生产率比原始织机一般可以提高十倍以上,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布帛产量。据史籍记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丝绸数量比春秋时期高得多。秦汉之际,斜织机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在农村中广泛地采用了这种脚踏提综的织机。从图中还可以看到一把将要落地的两头尖的梭子。利用这小巧玲珑的梭子,来往穿引纬纱,进一步提高了织造的速度,是织布工具的重大革新之一,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后来,织机又不断地得到改进。宋末元初,山西万泉(今山西万荣)人木匠出身的薛景石,在《梓人遗制》这部著作中,给我们留下了立机子、华机子、罗机子和布卧机子等织机的具体型制,并且标明了装配尺寸,阐明了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原理。《梓人遗制》中的立体图,使人看了一目了然,使制造织机的木工“所得可十之九矣”。这部我国纺织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著作,是研究织机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那时各家各户的织机,出自不同木工之手,式样不同,尺寸有异,“各有法式”,给装修织机带来许多困难。薛景石从长期的织机修造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了各家之长,经过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织机制造图文并茂的著作。他对织机中的“每一器必离析其体而缕数之”,就像今天工厂里设计机器一样,既绘有零件图,又有总体装配图,并且说明了每个零件的尺寸大小和安装部位,正如序言中所说的,“分则各有其名,合则共成一器。”如罗机子是织造各种轻薄透明花罗织物的织机,在《梓人遗制》中绘制得相当清楚。罗机子身长七尺到八尺,横槾外宽二尺四寸到二尺八寸。织罗纹的绞纱机构相当奇特,由于它的形状似“老鸦翅”而得名。在织罗的时候,老鸦翅管理绞经,作上下运动和左右移动,用绞经和地经互相绞缠,按花纹图案,有规律地在左右方和地经互相绞转而形成椒眼孔的网纹。

《梓人遗制》中对于华机子和布卧机子的结构原理的说明,在有些地方比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腰机和织罗机要详尽。梭子的尺寸也更加规范化了,梭长一尺三寸到四寸,中心宽一寸五分,厚一寸二分,中间开一梭眼,以引导纬纱。由于织布机上开口、投梭、打纬三个主要运动的进一步完善,织布的产量和质量大为提高。薛景石在实践中创制的各种织机和织具,在山西潞安州:(令山西长治一带)名噪一时。潞安州地区,由于推广了薛景石制造的织机,原来已经非常发达的纺织业就更加发展,已经和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并驾齐驱,有“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

染色工艺的发展

用某种染料染色的时候,织物每浸染一次,颜色便加深一些。古代对茜草染红套染的时候,由浅红到深红有不同名色,“一染縓,再染竀,三染,”(《尔雅》)“三入为,五入为眩七入为缁。”

用两种不同的染料套染的时候,可以显出第三种颜色来。但由于颜色的遮盖作用以及染料、媒染剂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不同染料套染也是有规律地进行的。说山训》中曾经记载:“染者先青而后黑则可,先黑而后青则不可。”这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已经掌握各种染料套染织物的时候遮盖作用的影响。另外古书中有“青黄为绿,今以藤黄合靛青即为苦绿”的说法,指出在三原色套染染色,虽然青(就是蓝色)和黄色可以合为绿色,但是由于所用青、黄染料不同,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绿色来。不同化学性质的染料在套染的时候,也常常遇到困难,如黄集中所含小檗碱是碱性染料,如果和其他染料相混,就要产生沉淀而失去染色效果;如果先用黄檗染,那其他染料也无法再染。通常是先染其他染料再用黄檗染。另外,同一媒染染料染色,如果媒染剂不同,也可以染出不同的颜色来。明代的《多能鄙事》中曾经记述了种种染色法。以染枣褐为例:先用苏木明矾染,再下绿矾,“当旋看色深浅添加,太多则黑,少则红,合中乃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