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制全天候歼击机,米高扬和拉沃奇金进行了合作,他们共同分担 了研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r¨c!y·x`s\.?c/o?m?他们在设法缩小雷达的体积,减轻雷达的 重量的同时,又设法改装飞机的前端,使它的前端留有更多的空间以安装雷 达。
拉沃奇金设计成功拉—200,他将发动机的进气口设计在机身外部。这 样,雷达便能安装在机身内部了。与此同时,设计师雅科夫列夫又研制出雅 克—25。设计师们为了提高设计速度,决定对拉—200和雅克—25同时分别 试验。这就大大地加快了全天候飞机的研制进程。
米高扬也加紧研制伊—320,这种全天候歼击机和拉—200的原理图十分 相近,米高扬在研制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机载雷达的作用,因为雷达为发展 导弹这种新式武器提供了前提条件,由于雅克-25的成功,伊—320最后未 被投入批量生产。
米高扬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在米格—15取得成功的同时,他就开始着手 对米格—15的改进工作,在研究设计伊—320的同时,这项工作也在同时进 行,他将米格—15改进为更先进的机型,这就是米格—17的原型机。_兰¨兰.蚊.血. !冕~费?悦!渎!
这种飞机比米格—15的性能更好:它的发动机有加力燃烧室,这使发动 机的功率增大了;它后掠机翼的翼角被加大了,因而提高了飞行速度。所有 这些,为研制接近或者超过音速的高速战斗机创造了条件。
研制接近或者超过音速的高速飞机,是阿尔乔姆·米高扬心中的酝酿已 久的愿望。他深知这项工作的危险性和艰苦性,但他却接受了挑战,坚定地 迈出第一步。
在国内,首次达到音速的是拉—176型飞机。但这种飞机是在飞机俯冲 时利用发动机的推力加速飞行时达到的。米高扬深知这样做的危险性,因此 他不打算这样做,他采用了加力装置来加大发动机的功率,改变机翼的结构 以改变空气动力的状况,终于使米格—17这种新型飞机在水平飞行时速度达 到了音速,对于阿尔乔姆·米高扬来说,对于国家航空事业来说,这不能不 说是一次胜利。,q?i~s`h-e+n′p,a¢c!k^.-c¨o.m?
米格—17的飞行速度接近了音速,米高扬毅然向下一个目标发起了冲 击:超越音速。
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的速度,同时又不影响飞机的其它性能,米高扬设 计局的设计师们研制出了“米”式飞机,同米格—17相比,它的机翼更加贴 紧机身,后掠机翼的掠角增至55°,“米”式飞机试飞了几次,但都未获成 功。
米高扬和其他设计师一起分析了设计方案,决定另行研制一种更加完善 的飞机,即CM—2型飞机,他们周密地研究了飞机在低音速、近音速和超音 速三种不同速度飞行时的不同状态,对新式飞机作了根本性改进,其中包括 使用了AM—9型大功率发动机。
超音速飞行出现了一系列低音速飞行所没有的问题,在超音速飞行时, 飞机上升降舵的性能会突然降低,尾翼发生变形,安定面失去作用,这样, 飞行员的操纵功能大大下降,甚至失去操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们 重新设计了尾翼的结构,并制造了实验机进行试验。
接着,米高扬又对CM—2进行改进,研制成功CM—9型飞机,这就是米 格—19型超音速飞机。1954年1月,CM—9型飞机试飞成功,设计师们对它 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后,于1955年8月交给部队试飞。
当全部准备工作就绪后,试飞员瓦辛创造了每小时1800公里的超音速纪 录,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操纵舵非常灵活,但当它低速飞行时,它的操纵 性能却很差,为解决这一问题,米高扬在机翼的副翼上加装了一块阻流板, 加强了副翼的作用。同时,为了保证飞行员在飞机高速运行时能够正常工作, 他们又研究制出液压助力器,降低了驾驶难度。
为充分保证飞行员的人身安全,他们又设计了双层保护结构,飞机在结 构上采用密封舱结构,飞行员同时穿戴着密封的高空补偿飞行服,有了双重 结构的保护,飞行员就可以放心地在高空进行高速飞行和战斗了,双层保护 结构是飞机设计师们的创造性发明。
米格—19型飞机的速度超过了音速,冲破了音障,它是阿尔乔姆·米高 扬及其他设计人员们的又一杰作,它的研制成功,是世界航空事业的又一个 里程碑,为世界航空史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