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冲突是一种长期性的隐性行为,那么小麦克斯韦 首先要面对的是更为世俗的冲突,那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微_趣-晓*说¢ *蕪\错!内\容·
麦克斯韦生长于父亲的老家盖洛韦乡村,因此操着浓浓的盖洛韦乡音。 他是在学期中插班来上课的,第一天上课,就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那是在 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麦克斯韦刚一开口,那浓重古怪的口音便引 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有一次因为他发音实在是太古怪了,连一位文绉绉的女 教师都忍不住笑出了眼泪。因此老师们便很少再在课上向他提问,麦克斯韦 也更趋于孤僻。
在服饰上,麦克斯韦也与众不同。在19世纪,英国人是十分讲究衣饰打 扮的,女流以华贵为时髦,男子要戴高筒礼帽,穿着笔挺的衣服,衬衫的领 子要做得硬梆梆的。而麦克斯韦那灵巧的父亲则认为这样的服饰一来不利于 活动,二来洗起来也不方便,于是他自己动手设计、剪裁,按照苏格兰人简 朴、实用的原则为儿子做了一套简便的紧身衣,可以不穿外套,也没有累赘 的硬领。′e/z`k.s\w′.+o′r_g\不仅如此,麦克斯韦的皮鞋也是父亲做的,也许是为了缝合时的方 便,皮鞋头是方形的,鞋帮上用金属扣扣紧。
不料这些“奇装异服”使麦克斯韦成了同学们嘲笑和攻击的对象,城里 孩子不仅讥笑他,排挤他,而且还撕破他的衣服,偷走他的腰带。他们还给 他取了一个外号——“傻瓜”,这个外号在学生时代一直跟着他,实际上它 的意思与其说是指愚蠢,更不如说是指古怪。
父亲见儿子如此受到侮辱,深感痛惜,决定不再让孩子穿自己设计的衣 服。麦克斯韦尽管眼泪汪汪,但是却倔强地坚持要穿到底,因为他信任自己 的父亲,认为他的设计是无可非议的,为此他决不向暴力屈服。
麦克斯韦依然穿着那样的服装进出课堂,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他转向 那些欺侮人的家伙,并且不停地挥舞拳头,打得他们不敢吱声。
城里的孩子发现这农村学生并不是可以随意欺侮的,于是开始有意地孤 立他。麦克斯韦因此也很少与大家来往,课下,他总爱独自坐在树下读读诗 歌,画一些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图画,或者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专心 致致地演算父亲给他出的数学题。¨3*叶-屋? !埂*鑫`最?哙¨在班里,面对同学的冷嘲热讽,他沉默着, 但却从没低下头,当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就用尖刻的话语来回击。整个爱丁 堡公学只有两个人与麦克斯韦要好——坎贝尔和泰特,他们也是在班里受欺 侮的,三人同命相怜。这两个人后来也和麦克斯韦一样有作为,坎贝尔成了 古典文学学者,泰特成了数学和物理学家 (自然哲学家)。
麦克斯韦最初在爱丁堡公学时就是这样,尝尽了冷眼和孤独,但是天才 的光芒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到了中年级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在一次学校 举行的数学和诗歌比赛中,麦克斯韦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两个项目的最高 奖。结果一经公布,不仅让全班同学目瞪口呆,就连老师们也大感意外,他 们这才意识到,班里这个独来独往的“傻瓜”原来有着如此的才华。
这次比赛改变了麦克斯韦在班上的地位,优秀的学生总是受人崇敬的。 于是再也没有人取笑他的口音和衣服,同学们开始敬重他,有了疑难问题也 都向他请教。麦克斯韦成了全校的尖子生,获得了许多奖励。
麦克斯韦的光彩,看起来象是突然迸发出来的,实际上这与他的勤奋刻 苦是分不开的。他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数学。在数学方面, 他很早就表现出较好的天赋。一次父亲教幼小的麦克斯韦练习画静物写生, 所画对象是插满金菊的花瓶。画完后父亲一看,满纸涂得都是几何图形:花 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一簇圆圈,叶子用一些奇怪的三角形表示。 父亲见他对图形的把握性很强,又有空间立体感,于是便教他几何,后来又 教他代数。麦克斯韦因此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他的数学才华,很快 突破了学校教授的范围。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就自个儿发现了次多面体。他 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论文题目是讨论二次曲 线的几何作图。这种曲线首先是被笛卡尔发现加以研究,并描述过绘制这种 曲线的方法;但麦克斯韦这次所用的方法是崭新的。在那时,一个最高机构 的学报刊登孩子的论文,是非常罕见的,麦克斯韦的父亲以此自豪。这篇论 文的想法十分巧妙,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