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经注》中,郦道元除了扬善以外,同样议论了一些坏人坏事。,墈_书¢屋·晓/税·罔- \更`芯·嶵?筷¢想 到道元对权贵的仇视,可以想象他对坏人坏事的谴责也是很严厉的。卷九《淇 水注》记述了一般关于商纣王的故事:一位老人在清晨时分准备过河,但由 于身体不适渡河很困难。商纣王问身边的人“是什么原因使老人不能过河而 在河边痛苦呻吟呢?”侍从说:“大概是天冷,使老人原来的骨疼的毛病又 发作了。”纣王竟然命人砍断老人的腿,查看老人的腿骨。纣王的残暴之举 仅仅数语,已经很清楚了,这完全是一个视百姓如草芥的暴君。郦道元在此 对纣王并没有表示明确的厌恶。但他疾恶扬善的本意已经表达得十分鲜明。
以上我们联系《水经注》分析了郦道元的思想,首先他是爱国主义者, 同时还具有优秀的品质如疾恶如仇,反对屠杀,反对无义的战争,坚信人定 胜天等等,此外,郦道元还不信鬼神,遇到必须澄清的事实时,他一般总要 经过分析和研究,打破原来的神怪故事,进而揭示出事情的本来面目。·兰~兰-雯?穴` ¢已¨发·布/醉\歆·章/洁¨卷4
《河水注》中记述了一个关于铜翁仲的故事。秦始皇曾收全国民间的武器铸 成十二个大金人 (就是铜人,当时称铜为金),铜翁仲就是这些铜人。后代 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些铜人的传说。这一卷 (古代书籍分卷而不分册)中就收 录了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把黄河水道中的大漩涡说成是因为铜人沉在河底造 成的。道元虽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细,其实,他并不太相信。大漩涡的位置在 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春秋时是虢国领地,当地的一座山就称为虢山。道元在 另一历史名籍《史记》发现在战国时,这座山曾经发生山崩,使黄河水道为 之阻塞。而传说铜翁仲每个都重达几十万斤,秦朝灭亡后有九人都化成铜钱, 另三个则下落不明传说纷纭。有的说是有人把铜人推到黄河里了。在没有大 型运输工具的古代,搬运这个宠然大物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何况把它 推入黄河又有什么意义呢?相比之下,尽管传说有声有色,却经不住推敲, 郦道元的细致考察分析一下就使它不攻自破了。~微*趣¢晓!税*蛧′ _首,发+
古代人们不仅迷信而且还崇尚厚葬,希望在“阴间”也能过上好日子, 那些腐朽的统治者更是为修坟造墓而大兴土木。秦始皇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 个。《水经注》卷19《渭水注》中详细描述了秦始皇地陵的陈设布置。道元 并未直接说秦始皇不对,他只写了两个字做引子:“大兴厚葬”。巧妙的是, 在备述秦陵情况以后紧接着写了项羽率军入咸阳 (秦的首都)后对它的破坏
“以30万人,30日运物不能穷……火延30日不能灭。”三个“三十”两个
“不能”,已经表达了道元对厚葬的嘲弄,特别是对那些穷奢极欲的统治者 们的蔑视之情。
四、郦道元的治学
郦道元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由此,在特定的封建时代他能成为一个“好 官”,同时他还是一名学者,在治学上,他同样有一套严谨成熟的方法。
史书称道元“好学,历览奇书”,还记载了他曾撰有《水经注》40卷,
《本志》13篇,《七聘》和其他文章。但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水经注》,其 他著作都散失了,我们还只能从《水经注》中来分析了解郦道元的治学方法。
《水经》原来并不长,但道元所作注文却达30多万字。同时《水经注》 还是一部牵涉面极广的巨著。地理范围涉及当时不少境外地区,包括今朝鲜 半岛、中南半岛和印度的部分地区。时间范围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达2千 多年。时空差距如此之大,内容也非常丰富多采。全书包括自然地理、人文 地理,山川名胜,历史沿革、风土民情、人物掌故等许多方面。为了写好这 部书,郦道元的首要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就是最广泛地搜集资料、占有资料。
说来容易,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查某种资料可以去图书馆,还可利用 许多现代化手段。而在郦道元的时代,只有著作者一人之力去努力完成这一 艰巨的工作。封建国家的图书馆只对高官和史官开放,而且管理很严。道元 到皇家图书馆查书也不可能很方便。那么他只有依靠原来家藏的图书,另外 就是利用到各地任官时机,搜集地方的图书。为了撰写《水经注》,道元到 底搜集了多少种资料现在已难以查清。各代学者经过统计,大约《水经注》 列名引用的文献就有480种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