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迁都洛阳。/薪\完*夲¢鉮!戦_ *哽·新_嶵·快-在拓跋焘时北魏已统一了北方,而 且北魏的疆土不断向西、向南扩张,平城却偏在一隅,与这种形势显然已不 相适应,孝文帝还曾表示要统一全国的决心,迁都问题就日益突出表现出来 了。拓跋宏知道要“经营天下”,平城是难以满足作为一个大帝国首都的各 项条件的,首先难以解决的就是交通问题,平城的道路虽经多年修建,但因 处于山区,与广大平原地区的联系仍很困难,另外还有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 和其它社会问题。而洛阳是中原名城,作过几个王朝的都城。迁都洛阳无疑 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这是孝文帝最为看中的。况且洛阳居天下之中,可 谓四方辐辏之地,与各地区交往都很便捷,对于一个正在发展的帝国来讲, 选它为都,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自然,任何改革的实行中都会有反对派,孝 文帝改革也不例外,他们大多为鲜卑贵族,长期以来在平城地区发展势力, 作威作福,形成了一个守旧的利益集团。为了保持特权,他们极力反对迁都。+x.i!a/o~s′h¢u\o\h?u·.~c!o,m+ 孝文帝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阻挠而停步,他多次与守旧派进行论战,最后冲 破阻力,于公元949年正式迁都洛阳。同年还正式下诏禁止穿胡服。两年以 后,孝文帝又宣布改变鲜卑族的姓名,把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拓跋宏就改 称元宏。孝文帝认为,拓跋代表着土地,与古代的黄帝有血缘关系,黄土地 是“万物之元”,所以应改姓元氏。从他的话语中我们看到的是汉族儒家思 想观念,可见北魏时鲜卑族的汉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不只是自己改, 王族的姓氏拓跋均改为元。其它的少数族姓氏也都改变为汉姓或逐渐向汉姓 转化,如达奚氏改奚氏,拔拔氏改长孙氏,丘称穆陡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 陆氏,贺赖氏改贺氏,独孤氏改刘氏,尉迟氏改尉氏等等,不胜枚举。这样 一来,单从姓氏上,汉人与非汉人已经难于区分了。此举也是汉化过程的最 后一步。
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元宏还大举南征,着手进行统一大业。他曾几 次亲自率军与南朝齐政权作战,在战场上取得多次胜利,北魏疆土再次向南 扩展。¢精,武′暁`税·枉, *吾?错?内*容,在孝文帝时期北魏的国势达到了全盛。
正当孝文帝的事业处于顶峰之时,保守势力在后方多次叛乱反对改革, 元宏不得不派大军平叛,宫中又出现宫闱丑闻,再加上连年忙于国事,元宏 没有经得住这么多打击,他的心情开始变糟,身体状况日见下降,但他仍坚 持率军南征,在他33岁之年,不幸病逝于行军途中。
孝文帝的突然去世成为北魏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广大的帝国由于失 去了杰出的领袖,而开始走下坡路。孝文帝死后8年,公元507年,北魏在 与南朝梁政权的淮水之战中大败,北魏在军事上还不曾有这样的惨败。后来 北方又有6镇起义,在洛阳统治者更不思进取,日益腐化,政权威信急剧下 降。到公元534年北魏最终分裂为东西魏两个政权,这两个政权都是傀儡政 权,没过多久,他们的统治就先后被北齐,北周所取代了。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为了躲避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个流民高潮,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民(以汉族为主)大量向周围地区迁 移。大部分流民是向南方移动,当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能 与北方相比,大量北方农民的迁移必然使南方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长 江中下游地区到南朝时已相当富庶。也有一些农民迁到河西走廊、辽东等与 那里的少数族一起开发边疆,而内迁的各少数族人民在迁到中原以后,在与 当地汉族人民的长期生活中逐渐地适应了农耕生活,自觉放弃了原来落后的 游牧生产方式。如此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加速了民族融合,也极大地开阔了 各族人民的眼界,改变了原来国内人口分布的不合理状态。各族人民对地理 知识的渴望,也在这一时期突出表现现来。大量的地理著作问世了,其中不 乏名作,而且内容丰富,全国许多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地理介绍专著。有的学 者把这个时期称为“地理大交流”的时代。
规模巨大的地理大交流,为许多地理学家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地理实践 机会。(资料和实践是地理研究的两大要素)。这时的地理学家和地理著作, 不仅在地理资料上左右逢源,其中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地理大交流,反 映了大量的实践结果,这是前代的地理学者和地理著作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