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后来记述这些中国青年研究人员的到来给他的影响时说:“他们 施给我两个主要影响——第一,他们鼓励我学习他们的语文;第二,他们提 出问题来,为什么现代科学独独发生于欧洲。*零*点¨墈?书_ ^首?发¢关于语言的事情,这是众所周 知的事实,颇有些欧洲人被眩目难解所击倒,正如圣保罗走往大马士革的路 上感觉到的那样,要不惜任何代价用这等奇异的形意符号来学会这种语言, 至于精神智力,我看到,越和这些年青科学家接近了解,越明确认识到他们 的智慧能量与我并驾齐驱。这就使问题显得尖锐突出了。为什么现代科学, 伽利略时代 ‘这个新的实验的哲学’与早期的皇家学会,只发生于欧洲文明 而不产生于中国或印度?好多年后,我学到了好些有关这类事情以后,我才 认识到在第一个问题后面隐蔽着第二个问题,这就是:中国文明对自然界的 探究远比欧洲的更有效果,而且利用自然知识谋求人类福利也更有影响。时 间在科学革命前14个世纪左右以前,而寻得其所以致此之故。”
李约瑟常说:“天下自有对本国文明之外,对另一种文明‘一见倾心’ 的事”,并相信,这总会有好结果的,因为人类在走向团结一致的过程中, 最需要相互尊重和了解。~小_说.C,M\S~ +已_发¢布*醉,歆+彰_結/但这种心理状态是无法强使产生的,而是自然而然 形成的。一旦形成,则语言的隔阂就不成其为障碍,而自然领会了。”
五、在中国的经历
1942年,李约瑟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到中国访问。当时正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暨中国抗日战争紧张激烈进行的时期,英国政府任命李约瑟到当 时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担任英国大使馆科学参赞。在英国科学家中绝少有人 熟悉有关中国的知识,而且由于李约瑟是一个生化胚胎学家,可以说这次派 遣行动决定了李约瑟的一生。1937年中国几位青年学者到剑桥学习,从而影 响了李约瑟的一生,“但这可能还不能成为‘被俘’或‘入迷’,有如一次 失效的种痘,假如我的命运不派遣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到重庆的英国大使 馆作为科学参赞。”李约瑟后来总结道。
英国政府委派李约瑟来华的最初目的,是要他作为皇家学会代表到中国 作些报告,支持中国科学家在艰难的日子里的战斗精神的。~艘?艘!晓?说`惘, /追?醉`辛?章′結-
李约瑟经由印度飞越驼峰到达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参观了一些学 术单位。当飞机一在中国的西南名城昆明降落,他踏上他日夜向往的中国土 地时,他感到兴奋。他一下飞机就直接同来迎接的中国人交谈,这使当时和 他在一起的英国总领事感到惊奇。
但是没有多久,李约瑟就感到,他在人道主义方面并没有多少事可做, 而在科学技术方面却可以真正帮助中国科学家、工程师、医务人员在极其困 难的条件下做些实际工作。他决定在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停留下来,为此,他 征得了英国驻华大使霍勒斯·西摩爵士的允许,靠浮图关一个山岗建立起中 英科学合作馆。
中英科学合作馆经常给予全中国所有的研究所、大学、兵工厂与医院以 具体的援助,它们都因被战争封锁而陷于困境。各处所建立的友谊,单就书 物来说,是无比珍贵重要的。因为许多所都有中国的科学家、医师与工程师。 他们各就本身专业对本国文明发展中的史迹深感兴奋,他们随时愿意而且乐 于对李约瑟给予指点,什么中国书是最重要的,应该予以购买而加以研究。 这效果就像发掘到一个智能的金矿,其丰饶将使前几代汉学家大为惊诧,也 可能使中国老年著名学者欣羡。
在经历了6年抗战后的贫困中国,李约瑟亲自驾驶着由救护车改装而成 的两吨旅行车遍历大后方的10个省,东南到达闽、粤,西北直上秦、陇,西 南远达河海之滨,行程5万公里以上,访问了300多个文化教育、科学机构, 接触到上千个学术界著名人士。他广泛访问大学实验室、各类工厂、医院、 铁路联络站等。只要有科学工作者需要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地方,他都去,难 怪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一次讲演中赞扬李约瑟在中国的工作真是“雪中送炭”。
李约瑟看到这些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住在古旧寺庙和破落宗祠经粗略改造 的学术单位里,用原始简陋的工具和自己制造的玻璃器皿以及极少量剩余下 来的化学药品,不怕困难而坚毅明智地发明创造出许多卓越的成就,写出了 光彩耀目的优秀论文来。这一切激发起他的深切感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