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856章完结

第856章完结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同年李四光获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英国 导师鲍尔敦教授希望他能在英国继续深造,等考取博士学位后再返回中国, 但李四光婉言拒绝:“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 这样更有意义。0*0!晓-税`旺¢ `追+嶵\辛_彰~踕¨”鲍尔敦听了李四光的一番心里话之后,对这位青年学子的 爱国之情深表尊敬。他问李四光:“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李四光回答:

“我想立刻就走,先到法国和德国的一些矿井去进行一些考察,再去阿尔卑 斯山看看那儿的地质情况。”

李四光离开英国,按照计划先到法国和德国几个有名的矿区进行考察, 接着又沿莱茵河而上,到达瑞士,考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遗迹。当他结束考 察,返回伯明翰大学时,看到了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电报是印度友人拍来的, 表示想聘请他去当工程师,待遇优厚;他又打开了那封信,它是蔡元培从国 内寄来的,当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正在四处招揽人才,当他得知李 四光在英国学成毕业时,便来信聘请他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天+禧′晓`税_网` +哽*欣!嶵?全/面对祖国的 召唤,李四光谢绝了印度友人的高薪聘请,毅然远渡重洋,回到祖国怀抱, 为他科学救国的理想奋斗。

二、揭开地层的奥秘

1920年的一天,李四光来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几位教授在理学院 的办公室迎接他。互相交谈片刻之后,蔡元培便领着李四光到地质系巡视了 一遍。李四光看到教室破旧,设备简陋,便向蔡元培建议将这里整修一番, 蔡元培立即表示同意,并将改建环境之事全权委托给李四光操办。在得到校 长的全力支持后,李四光便亲自进行设计规划。他将理学院后面的大殿改建 成一个大讲堂,又将大殿前的院子改造成一座小花园。院子两边栽上了四季 长青的松柏。院子中央安装一个日晷(guǐ,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以 日晷为轴心,修建了伸向各个方向的几条放射形道路。这样,为学生们提供 了一个学习和休息的幽雅环境。随后,李四光改造了实验室,添置显微镜, 修理了桌椅,又将西廊下的几间旧房子改建成洗澡间。`比*奇~中~文/王. ~已?发′布`蕞/辛,章\結.

李四光在地质系主讲岩石学,他不照搬外国课本,而是自己编写适合中 国情况的讲义。为此,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在教学时,特别注重 理论联系实际。他常常自己动手磨制各种岩石薄片,并将它们放在显微镜下, 教学生辨别不同岩石的不同折光。每逢考试,他不仅要求学生答题,还发给 学生几块岩石,让学生写出这些岩石的名称、成分、生成原由及与其他矿产 的关系等等。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李四光还经常带学生们去野外考察。1921 年3月,他首次带领学生来到北京西郊,对南起中心坨,北至大觉寺,西起 金庄,东至玉泉山一带的地形地貌进行考察。这次考察,学生们收获很大, 因为这里的岩层走向与我国北部地质上岩层的走向大体一致,了解这里的地 质状况,对于了解整个中国北部山脉和地层具有典型意义。

长期的野外考察,使李四光走路养成一个习惯,他每跨一步大约是 85 厘米,这样一来,在填写地质图、测量地层露头的长度、宽度之时,他只要 迈上几步,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了。他还要求学生也都能记住自己一步的大 致距离。

为了弄清中国煤矿的分布情况,李四光从1921年开始从事对“蜓(tíng) 科”化石的研究。“蜓”是一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状似纺纱 用的纺锤,所以日本人称之纺锤虫。在我国,人们习惯称纺锤为“筳”,李 四光以此为根据,在筳旁加个虫字,给这种微生物化石起了个新名“蜓科”。 由于它体积很小,用肉眼只能大概看到它那橄榄形的外壳,要分析它的内部 结构,必须将它们磨成薄片,放到显微镜底下观看。

八月的北京,骄阳如火,酷暑逼人。李四光利用暑假,加紧对“蜓科” 的研究。在薄片磨制室,李四光和助手磨薄片的工人朱师傅忙得不可开交。 朱师傅先用金刚石切刀将“蜓”化石切成磨片,然后放到配有粗细金刚砂的 磨盘上,精心磨制。当磨到一定程度时,李四光便接过来亲自研磨,他手拿 显微镜,将薄片放到显微镜下,看一看,磨一磨,必须磨到约0.03毫米的厚 度,使它变成一张形同薄纸的石片。这样光线可以透过薄片,使其内部结构 清晰可见,这种厚度当时并没有工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