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聪明而且自信心、自尊心极强的李时珍决定从科场的失意中摆脱出 来,不再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无用的八股文中,他决心读书治学,走一条属 于自己的、对社会、对人们更加有益的道路。¢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
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父亲的为人和治病救人的职业,对他更具有极大 的感染力。他从小在家里看到父亲为病人治病,经过父亲的调理,许多人解 除了疾病的痛苦。李时珍一方面同情人民的疾苦,一方面接触到医药实际, 了解了许多医药方面的奇妙,他对医道有着极大的兴趣,深感这是一项非常 重要的职业。
李时珍反复思量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李时珍自幼体弱多病。小时候身体瘦弱,少年时患有眼病。二十岁那年 参加乡试前后生过一场大病。这次病是从感冒引起的,咳嗽了很久,没有及 时注意,结果转为“骨蒸病”,皮肤发热,热得象火燎一样,觉得心烦口渴, 每天吐痰一碗多。从现在的医学知识来看,他患的可能是肺结核。*求\书~帮· ,嶵?歆·章-结.庚¢鑫¨筷·李时珍当 时已懂得医道,他自己用柴胡、麦门冬、荆沥等各种清热化痰的药,治了一 个月,病情没有好转,却更加严重了。他父亲也多方治疗,仍不见效,几乎 断了性命。后来,他父亲根据李时珍皮肤发热、口渴、而白天又更加严重的 情况,选用了名医李东垣的独味黄岑汤,李时珍服用后第二天就退了烧,痰 和咳嗽也渐渐好了。
想到这件事,李时珍闲不住了。他感慨到,药对病症就好象鼓槌敲在鼓 上一样,立刻发出响声,“医中之妙,有如此哉?”他深感医生的医术决定 着病人的命运,如果诊断不明或用药不当,轻则延误治疗,重则害人性命。 高明的医生可以起死回生,掌握医道对人民的好处太大了。
想到这儿,李时珍一刻也坐不住了,他对父亲说:“不能老让您为我操 劳,还是让我跟您学医吧!”李言闻早已看出儿子在医学方面有特长,听了 儿子的话,觉得这是儿子的慎重选择,不能再阻挠他从医,因此说:“从医 是非常苦、非常累的,而且医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你不在意吗?” 李时珍坚定地说:“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1_8+0~t·x-t~..c_o\m,” 父亲见他态度这么坚决,就说:“咱们李家几代从医,几代受苦。我是希望 你不再受苦,才让你走科举这条路的,既然你现在一心从医,我也不能再硬 逼你去走不愿意走的路了。你就跟我好好学医吧!”
重新选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对人有益的职业后, 李时珍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自由了许多,在他面前似乎有无限的希望在 呼唤他。抬头仰望,天更广阔了,大雁在自由地翱翔,侧耳聆听,鸟儿在林 间啭鸣。大自然太美了,世界充满了生机。
二、救人危险 医名远扬
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24岁的李时珍跟随父亲正式开始行医。
当时,蕲州一带连年大旱,河塘干涸,粮食歉收,百姓生活非常艰难, 许多地方的百姓都忙着求雨,祈求上天降雨。可是不仅没有下雨,相反,由 于天气燥热,当地又发生了瘟疫,许多人死于瘟疫。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情况 下,一旦得上病,百姓立即感觉走投无路。
蕲州的贫苦人为生活所累,提心吊胆地度过一天又一天。
当时的明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危难,制定了医事制度,在各地设立“医 药惠民局”,试图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惠民”政策主要在于出售的药品价格低廉,面向广大百姓,这一制度 似乎可以使百姓脱离瘟疫的纠缠。
但是,当时贪污成风,药局的官吏大发民难财。他们营私舞弊,贱买贵 卖,以假充真,事实上,穷苦百姓很少能得到什么“惠”。
在贫病交加、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许多穷苦百姓来找李家父子求医。对 待穷人,李时珍总是细心诊察、用药,不论他们是乡邻还是远路而来的病人, 有求必应,甚至还为病人赔上药钱。
热心助人的李时珍,心中惦记着这些危难中的病人,无论什么时候,只 要有人求医,他便不辞辛苦地为他们诊治,常常深更半夜被人从床上叫醒, 匆匆忙忙出诊。对于这个从小便体弱多病的人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没有 强烈的同情心,正直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由于李家父子的精心治疗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