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以后,科罗廖夫担任试验设计局设计师,时间是1938——1942年, 而1942——1945年任试验设计局副总设计师。!t.i.a-n¢x+i*b`o¢o/k~.^c¢o′m.
1938年,科罗廖夫主持“PП—318—1”火箭飞机试验台点火试验。
1939年,由科罗廖夫设计的“212”地对地飞航式火箭顺利完成飞行。
1940年,“PП—318—1”火箭飞机完成首次飞行。
1941年 6月 22日,德国军队侵犯苏联,苏军奋起抵抗。苏德战争爆发。 眼看自己祖国的土地被法西斯匪徒蹂躏,人民遭受敌人涂炭,科罗廖夫才萌 生了在原有的飞机上安装喷气发动机作为推进器这一设想,用以加快飞机速 度。由科罗廖夫担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的试验设计局承担了这一极其重要 而技术又十分复杂的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
科罗廖夫不仅组织研制火箭发动机,而且亲自作飞行试验。当把试验设 计局制造出来的火箭发动机安装在“ПЕ—2”飞机上时,科罗廖夫毅然决然 地参加随机试飞试验。/t^a+y′u¢e/d_u·.·c/o-m-内行人都懂得,研究所、实验室里算出的数据,提出 的理论再有把握,再合乎逻辑,也必须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经过不断修 正错误后,才可能有成功的把握。装上火箭发动机的飞机在空中会是什么样 子,谁也说不清楚。在一次调整飞行时,发动机突然发生爆炸,飞机尾翼被 炸坏,但飞机却安全着陆了。人们认为,这次事故后,科罗廖夫再也不会参 加试飞了。可是,当他走下飞机时,竟高兴地说:“我好像找到了原因。我 信任这台发动机。明天再来一次试验。”果然第二天,科罗廖夫又随机试飞 了一次。
科罗廖夫表现出来的这种坚毅顽强、勇敢无畏的精神,是令人赞佩的, 也是每一个致力于科学事业的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 在科研事业中取得半点成绩。
1943年10月 10日,装有火箭装置的“ПЕ—2”飞机完成了第一次单 独飞行。借助喷气发动机,飞机起飞滑跑距离缩短70米,能比其它飞机更快 地升空。
从1941年开始,科罗廖夫组织试验设计局研制了“PД—1”、“PД—2”、
“PД—3”飞机辅助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系列,它们均为自动点火,具有300 ——900公斤可调推力。¨兰·兰*雯+茓\ ′毋^错_内/容/
科罗廖夫在设计火箭助推器的同时,还在竭力实现制造火箭飞机的设 想。1942年12月16日,科罗廖夫在“PД—1”型喷气发动机截击机的设计 说明书中指出:这种飞机将用于保卫地面目标,以及对敌机进行空战,而且 也将是对敌坦克、火炮和高炮阵地,以及渡口等地面目标实施突然而迅猛的 攻击手段。这种火箭截击机,能在两分钟内上升10公里的高空,水平飞行最 大时速为1000公里。飞机续航时间为30分钟。它可装备两门23毫米口径机 关炮,备有150发炮弹和一挺机枪。
科罗廖夫认为,只要必要的条件予以保证,这种火箭截击机可望在短期 内高效地用于对德作战。但是,由于一连串科罗廖夫无法得知的原因,制造 这种火箭截击机的设想在当时未能实现。后来,这种类型的飞机终于制造出 来了,证明了科罗廖夫的设想是完全正确的。另外,能够使科罗廖夫得到安 慰的是,火箭研究所研制的火箭炮在1941年就装备了部队。苏联人民把这种 火力猛,威力大,机动性能好,适用于大面积目标射击的火箭炮亲切地称之 为“喀秋莎”。
1944年,在远离莫斯科的设计局工作时,科罗廖夫把自己全部的意志、 力量和知识贡献给了卫国战争。而在难得的短暂时间休息时,科罗廖夫依然 向往着那最令人神往的事业——冲出大气层、飞向宇宙。科罗廖夫坚信,人 们总会有一天要飞到火星、金星等星球上去的。科罗廖夫像个孩子似地说:
“我睡觉也要梦见火箭。”1945年,由于科罗廖夫顺利完成飞机火箭助推器 的研制工作而荣获第一枚“荣誉”勋章。
四、从洲际导弹到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格局被雅尔塔体系左右,美苏两大国的争夺 愈演愈烈。美国以拥有核武器相威胁,苏联必须尽快研制出原子弹,打破美 国的核垄断局面。
当时,在得到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信任并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