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后的华罗庚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维持全家的生计。·比?奇¢中\文.徃/ ^勉¨沸¢跃/黩,他拄着拐 杖,撑着雨伞,拖着病腿走进王维克家的大门。王维克仍然让他在补习班教 课,但是不久,有人告状指责王维克任用不合格的教员华罗庚。王维克听后 愤然辞职,赴湖南大学任教去了。按照当时的规矩,校长下台,会计也会被 辞退,华罗庚面临失业的危险。幸好继任校长韩大受也是位好心人,他对华 罗庚说:“别人要带会计来,我不带,就让你继续干吧,不过,书你是万万 不能教了!因为前任校长就是让你任课才被人告的。”
华罗庚总算保住了饭碗,白天,他拖着病腿到学校做会计工作,晚上回 到家里,不顾一天的劳累和残腿的病痛,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勤奋钻研。 他在数学王国里尽情遨游,正象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 替不健全的腿!”
华罗庚在贫穷与苦难中送走了少年时代,跨入青年行列。他遭受了种种 不幸,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他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王维克,这位恩师的教导和 鼓励给了年轻的华罗庚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不久,这颗未来的数学明珠便开 始放射出第一道耀眼的光芒。
二、从清华到剑桥
那是1930年一的天,尚未生病的华罗庚在一份杂志上读到大名鼎鼎的数 学教授苏家驹的论文“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他发现这位教授的解法 是不对的,想撰文给予纠正,又怕得罪了名人,于是去找王维克商量,在王 维克的鼓励下,华罗庚写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 由”一文,文章写好后,又请王维克审阅,王维克看后大加称赞,很快便将 论文寄给他时常为之投搞的上海《科学》杂志。\x~x`s-c~m¢s/.?c·o¨m?随后华罗庚便大病一场,病 愈的华罗庚心中时常惦记着他的那篇论文。有一天,邮差送来一封信,华罗 庚撕开一看,是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华罗庚抑制着心跳, 用颤抖的手翻开杂志,《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的大字标题跃入他的眼帘,而那铅印的“华罗庚”三字更使他浑身一颤,激 动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位杂志编辑与他素不相识,竟能冒着风险,将他这个 无名小卒的论文全文刊出,这怎能不使他激动万分呢!然而更使他做梦也没 有想到的是,他的这篇论文惊动了另一位大数学家——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 主任熊庆来,从而引出了广为流传的一段动人佳话。
熊庆来原籍云南弥勒,早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后又到法国留学, 对整函数和亚纯函数颇有研究,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数学科学的开拓工作,立 志为振兴中华干一番事业,于是联系一些科学家成立中国科学社,并创办《科 学》杂志。?我_得*书^城! ·哽,芯`嶵¨全′由日后著名化学家柳大纲的老师王季梁担任主编,柳大纲任编译 员。他们认真审阅每一篇来稿,凡是重要的稿件都推荐给权威们看。20年代 后期,他们常常收到华罗庚的论文,这些论文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不断 将这些稿件推荐给熊庆来。当熊庆来看了华罗庚写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 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后,兴奋不已,他很赞赏作者在论文中所 表现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于是在数学系办公室询问左右:“这个华罗庚是个 什么人?”“可能是个留学生。”一位教师猜测。“可能是在哪个大学里教 书,因为他写的这篇论文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大学教授!”又一位教师猜测说。 但是爱才如命的熊庆来决不会满足于泛泛的猜测,他立即着手调查此人,他 先查阅了清华大学“归国学生联合会”会员名单,没有见到华罗庚的名字。 他并不罢休,决意查个水落石出,最后,终于找到了华罗庚的同乡唐培经。 唐培经在清华大学任助教,他对熊庆来说:“他是我弟弟的同学。他哪里教 过什么大学,只念过初中,听说现在在金坛中学当庶务员。”接着便讲述了 华罗庚的不幸经历,熊庆来听后感慨地赞道:“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简单啊!”
从此以后,熊庆来亲自和有关方面交涉,讲述华罗庚所表现出的非凡的 数学才能,经过一番奔走努力,有关当局同意熊庆来的要求,接受华罗庚来 清华大学工作。熊庆来还特意找到唐培经,叮嘱他:“假期你回家看望一下 华罗庚,你告诉他,如果他愿意的话,就说我们聘请他到清华来当助理员。”
1932年暑假,唐培经回到家乡,看望华罗庚,并向他转达了熊庆来的意 思,华罗庚听后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