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兹敏锐地感觉到,解决柏林科学院竞赛题的时机到来了。_微¨趣,小?税\惘. ·哽-欣*罪/全¨7年前,他 认为借助于当时的设备和条件不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因而放弃了深入研 究;现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开始信心百倍地去攻克它了。
用文字把这个创造性的实验过程表述出来是很困难的,也是很枯燥的; 但为了说明赫兹的伟大成就,舍此之外,又别无良策。我们只好尽量简单地 回顾一下这一创举。
偶然的发现激起了赫兹作进一步研究的欲望,但现有的仪器无法满足需 要,他只能自己亲自动手设计制造实验工具。他巧妙地设计了一种直线型开 放振荡器来代替黎斯线圈中的初级线圈,具体做法是:将一根短而直的导线 截为两段,截口处形成火花隙,两段导线的外端分别都焊上一个金属球和一 块金属板,以增加振子的电容。当时还无法对这种振子的频率做出精确的计 算,但赫兹根据英国物理学家开耳芬的振荡周期公式对这种振子作了粗略的 估算,发现该振荡器的频率极高,足以使次级线圈产生电火花和使附近的介 质极化。直线振荡器使赫兹的实验很快有了结果。1886年12月2日,他惊 喜地发现,在两个电振荡器之间成功地引起了共振,这一现象与传统的远距 作用论是矛盾的。.k?a\n′s¨h+u\w_u~.?o′r*g\3天后,赫兹把自己的一份实验观察报告寄给了恩师赫尔 姆霍茨,并说:“我已成功地、毫无差错地显示了直线电流的感应作用,我 冒昧地希望用这种方法能够解决与这个现象有关的一两个问题。”
为了进行下一步实验,赫兹于1887年又在直线型振荡器的基础上设计了 一台“感应平衡器”。感应平衡器除包括直线振荡器外,还有一个电磁谐振 器,它起检验器的作用,相当于黎线管中的次级丝圈。电磁谐振器是一个有 断口(火花隙)的导体圈,断口的两个端点上各安置了一个小圆珠,可以用 螺丝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实验时,给直线振荡器输入脉动电流,使之起振, 同时调整谐振器的位置,直到它的火花隙不产生火花时为止。如果这时将一 块金属挪近感应平衡器,谐振器会重新发射出电火花。这是由于金属块感应 出变化的电流,从而产生了一个附加电磁场作用于谐振器的结果。也就是说, 直线振荡器产生的电磁波激起金属块中的感生电流,这种感生电流又发射出 一种附加电磁波,致使谐振器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因而产生出电火花。
接下来,赫兹便要用实验证明,感应平衡器中的直线振荡器的振荡不仅 能使金属产生迅变的感生电流,也应当能使附近的介质块产生极速的交替极 化,从而产生迅变的位移电流。¨微¨趣?暁?税*蛧· `唔¨错!内\容!如果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正确的话,这种位 移电流非但能够产生,而且必定要反过来影响感应平衡器的平衡。因为有了 感应平衡器,赫兹的实验便很容易地得出结果了。他先后用沥青块、纸、干 木、砂石、硫黄、石蜡以及盛着45升汽油的橡皮槽等绝缘体介质做实验,都 产生了位移电流,并对感应平衡器的平衡状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时,已是1887年的10月了。长期实验的劳累被成功的喜悦一扫而光, 赫兹清楚,自己已成功地解答了柏林科学院的竞赛题;不仅如此,实验的成 功,将有助于确立真正科学的电磁学理论:即法拉第—麦克斯韦理论。赫兹 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他的实验成果写入《论绝缘体中电扰动产生的电磁效应》 一文中,并于11月5日将此文寄给了赫尔姆霍茨,请他提交柏林科学院。
11月8日,赫兹收到了来自柏林的一张明信片:“手稿已收到。好!! 星期四我将手稿交付排印。海尔曼·冯·赫尔姆霍茨。”
这年年底,赫兹在柏林科学院的院会上向人们宣布:他成功地解决了 1879年设立的竞赛题,并证明了麦克斯韦位移电流预言的正确性。此外,他 还发现,传播在磁源以外空间的电磁场,实际上就是麦克斯韦早就预言的电 磁波。
七、电磁理论的确立
攻克了柏林科学院的竞赛题,赫兹自然十分高兴,因为这对于法拉第— 麦克斯韦电理论的确立非常重要。但深刻领会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赫兹同 时也意识到,只是证明位移电流的存在对这一理论的确立来说远远不够,还 必须证明空气中或真空中同样存在极化和位移电流,因为这才是麦克斯韦理 论的宗旨和特殊意义之所在,是这一理论不可缺少的前提。前文已述,柏林 科学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