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尊重、国内的稳定,甚至丰裕的物质财富。1913年的日本戾气颇重:为国家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却对国家在世界上的合适位置相当敏感,对于任何贫乏的迹象都很在意,对古老的政治等级制度的质疑比以往更加积极。
一些人可能会将其归咎于天皇的离世。在日本崛起这戏剧性的40年里充当守护神的明治天皇,在去年,也就是1912年7月刚刚驾崩,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天皇之死对东京的直接影响相当巨大,却只是暂时性的:商店拉下卷帘,剧院取消演出,经济活动暂停,以示尊敬。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震撼。自1868年起,在这个变化翻天覆地的时代,明治天皇曾经一直是全民称赞的焦点,在国民生活中一直是一个安抚人心的角色。天皇不仅为一个时代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明治,即“向明而治”之意——还是这个时代的化身。他的继任者大正天皇,并不像父亲一样被国民所迷信。在国家需要保证发展方向时,年轻的大正天皇,身为使国民团结一心的象征,比起治国理政,更出名的是花天酒地的作风。他的身边也许围绕着一些熟悉的人——其中包括1913年年初的首相桂太郎公爵——但这一点似乎更加证实了天皇本身的弱势和寡头政权的彰显,并没有使国民对政权的活力和意向产生信心。1913年是全新的大正时代的第一年。但这个时代会带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