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算多。我们十年前就发600了,现在居然还是600。来自一名老公师生的声音}
{堂妹在市里当老师,有编制,买台电脑都得分期,可想而知薪资有多低}
{我可能命里带教师编,教师编随便学学,上岸了两次,考公务员学了小半年考不上}
{想淘汰一个老师太简单了 ①学生不喜欢你的课/教学方式 ②家长/教导主任反映你的授课不如其他老师 ③你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当下的教育不符 ④你使用新媒体设备的能力不如其他老师 ⑤你只顾教学,人情世故、授课比赛什么的不参加 ⑥你的学习能力不如其他老师 ⑦放学之后孩子因为一道题有疑问,家长发信息联系不上你……}
{老师一首缺!尤其是农村!我们学校加校长主任14个老师,只有三个在编的!一个政府购买的。其他都是临代的!现在缩减编制,怎么农村孩子是不配在编老师教吗?都不看看底层一线吗?整个镇的十几所学校,专职美术专职体育,专职书法专职德法就没有八个,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职!我们也不是大山里的!就不配正式又专职的老师教吗?}
{缺老师 但是不缺编制啊 宁可让别的学科的老教师去教小学课 也不放编制}
{你是懂的,竞争压力最大的是小学语文}
{教师现在连碗都不算,顶多算个槽,家里有孩子的一定不要让孩子当老师,这个苦逼的职业,编制不稳定,合同工,毕业后开到手3 000块钱,找不起对象买不了房,吃不饱饿不死,学生家长还成天找事,干了也得辞职}
{我高中数学是管这个的 他明确告诉我们有几十个编制没招满 再加上有退休教师 但是一年也只招二十多个(我们学校初中高中一体的)}
{你不会认为读了师范专业毕业了就能当老师吧?毕业才是开始}
{部署师范提前批才带编制吧,普通批录的毕业需要自己找工作??不知我这样说对不 }
{说出生率少的,怎么不说以后人工智能可取代大部分呢,况且老师是人文关怀的,不可能被取代}
{我也是,儿子之前的选科可以走医学,现在报了师范,焦虑得不行。}
碎碎念:(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官办的高等学府,也是养士机构、学术交流中心:
创立背景:
齐国处于东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渔盐资源和发达的纺织业、冶铁业。相地而征和井田畴均等农业政策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繁荣的经济为稷下学宫的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国时代各国实行封建性社会改革,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被新的封建官僚制取代,各国统治者竞相招贤纳士,田氏代齐后,也需要通过招揽人才来巩固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知识分子活跃,形成“处士横议”“百家异说”的局面,齐国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相对开放,统治者鼓励游士畅所欲言,为稷下学宫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战国的齐桓公田午为巩固政权、吸引人才,于前374年-前357年在位期间创立稷下学宫。齐威王当政时进行变法改革,稷下学宫适应其改革和争霸称王的政治需要而发展,当时的淳于髡等稷下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齐宣王大力发展稷下学宫,给稷下先生极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在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稷下学宫成为列国学者荟萃之地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齐愍王前期,稷下学宫继续保持蓬勃发展,但后期因连年战争,稷下先生纷纷离开。
前284年,五国联军攻入临淄,稷下学宫的先生、学士西散逃亡。齐襄王时,稷下学宫虽得以恢复,但己不如从前兴盛。到王建在位时,齐国国势衰落,秦国吞并齐国后,稷下学宫彻底消亡。
学宫特点:
稷下学宫实行“兼容并包”“不治而议论”的政策,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在此自由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难,甚至批评朝政。齐国统治者给予稷下先生很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如淳于髡等76人被尊为“上大夫”,其余为“列大夫”,还在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为他们建造高门大屋,提供俸禄。
- 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订了统一的学则,即《管子》中的《弟子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历史影响: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园地,先秦百家之学在此得到充分争鸣和发展,推动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先秦学术思想的繁荣。稷下学宫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如荀子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