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十二月十六,卯时,兴庆府南门外。′新+完.本?神~站¢ -已~发¨布-最′新*章^节\
晨光初现,薄雾尚未散尽。在距离兴庆府城墙约八百步的一处高地上,一面巨大的"宋"字帅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高地四周,三千宋军精锐严阵以待,刀枪如林,甲胄闪光。
赵桓身着明光铠,外罩黄色战袍,端坐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手持一架精制的千里镜,正冷静地观察着远处那座死寂的城池。在他身旁,折可求、杨再兴、胡寅等文武重臣同样手持千里镜,神情肃穆。
"官家,"折可求放下千里镜,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城头确实有些异常。从昨夜到现在,守军的动向很不寻常。"
赵桓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继续通过千里镜仔细观察。在他的视野中,兴庆府的城墙上守军稀少,而且那些士兵看起来无精打采,甚至有些慌乱。更奇怪的是,原本应该飘扬着西夏旗帜的地方,现在空空如也。
"杨再兴,"赵桓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如水,"你派斥候再去探查一遍。朕总觉得城中有变。"
"臣遵旨!"杨再兴立刻调转马头,向后方的骑兵队伍打了个手势。
很快,十几名轻骑斥候分散开来,向城池四周疾驰而去。这些都是踏白军中的精锐,个个身手敏捷,侦察能力极强。
就在这时,一名先遣的斥候从城池方向飞马奔来,马蹄声急促如鼓点。那匹战马还未完全停稳,斥候就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急声禀报:
"启禀陛下!城头挂出了白旗!"
此言一出,高地上的众将无不变色。赵桓眉头微皱,重新举起千里镜。果然,在兴庆府的南门城楼上,一面白色的旗帜正在晨风中飘扬。
"白旗……"胡寅喃喃自语,"这是要投降的意思吗?"
"未必。"赵桓放下千里镜,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也有可能是缓兵之计。传令各军,保持戒备,不可大意。"
"喏!"众将齐声应答。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之前派出的斥候陆续返回,带来了更多的情报。
"启禀陛下!"一名斥候气喘吁吁地汇报,"据观察,城中确有异动!从昨夜到现在,一直有喊杀声传出,现在已经平静下来。而且,城门附近聚集了大量军队,但他们似乎在等待什么。"
另一名斥候接着说道:"陛下,臣还发现,城头的守军换了一批人。原来那些穿红色军服的禁卫军不见了,现在都是穿黑色铠甲的士兵。"
赵桓听着这些汇报,心中已经有了判断。看来城中确实发生了内讧,而且很可能是赫连雄得手了。+看`书,屋′ ·已_发¨布*最,新\章?节+但他表面上依然平静如水,只是淡淡地说道:"继续观察,随时汇报。"
正在这时,远处的兴庆府南门缓缓打开了。先是走出一队黑甲士兵,然后是几辆囚车,最后是一支约三百人的队伍。为首的是一名身穿金甲的将领,正是赫连雄。
"官家,"杨再兴通过千里镜观察后说道,"那囚车里似乎关着的是……"
"李乾顺。"赵桓接过话头,语气中没有任何波澜,"朕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
在千里镜的视野中,赵桓清楚地看到了囚车里那个形容枯槁、面如死灰的人。虽然披头散发,衣衫褴褛,但那张脸他绝不会认错——正是西夏皇帝李乾顺。
"看来赫连雄确实动手了。"折可求感叹道,"这个枭雄,倒是知道审时度势。"
"枭雄?"赵桓冷笑一声,"一个背叛自己君主的叛徒,也配称为枭雄?不过是个识时务的小人罢了。"
这时,城门前的队伍停下了,距离宋军约五百步。赫连雄策马向前几步,朝着高地方向高声喊道:
"大宋皇帝陛下在上!末将赫连雄有话要说!"
声音顺风传来,虽然有些模糊,但在场的人都能听清。
赵桓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对杨再兴说道:"再兴,你带五百骑兵上前,在三百步外停下,听听他想说什么。记住,朕不见任何人,一切通过你传话。"
"臣遵旨!"杨再兴立刻点齐人马,策马下了高地。
五百宋军精骑如一道黑色的洪流,迅速向前推进,在距离赫连雄等人三百步的地方整齐列阵。杨再兴一马当先,厉声喝道:
"来者何人?竟敢押送伪主,意欲何为?"
赫连雄在对面回答,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我乃大夏将军赫连雄!已擒获昏君李乾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