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于今而言,便是要重视百姓生计,发展农桑工商。
革新儒家义理,并非摒弃根本,而是让其更好地指导治国理政,使万民受益。”
翰林学士们或点头,或沉思。
其中一位年长学士问道:“依殿下之见,当如何新解儒家以应时势?”
朱雄英侃侃而谈:“可倡导学以致用,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于教育,因材施教,不局限于八股章句;于治国,轻徭薄赋,鼓励商贸。如此,方能顺应时代,强我大明。”
朱允炆却仍坚持己见:“但祖宗之法不可忘,变革当慎之又慎。”
朱雄英环顾堂内众人,朗声道:“今之儒生,多有不务实者。满口仁义道德,动辄高谈阔论,然于民间疾苦,竟一无所知。平日里,只知舞文弄墨,夸夸其谈,似有经天纬地之才,实则未临民间,未察民生之艰。”
他微微摇头,继续说道:“田间农人,沐雨栉风,以求温饱;市井商贾,奔波劳累,只为营生。而我朝儒生,高居书斋,不涉实务,所言之论,看似精妙,却于国于民,毫无裨益。这般空谈,恰似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长此以往,必误国误民。”
“儒家之道,本为济世安民。然如今部分儒生,忘却初心,徒以口舌之利,博取名声,实乃本末倒置。若不能俯身体察民情,以所学付诸实践,再多的言辞亦是枉然。”
朱雄英正斥当今儒生空谈误国之弊。
话音方落,一位白发翰林学士面色微沉,拱手作揖,语带不满道:“皇太孙殿下,此言怕是有些过矣!我等儒生,自幼研习圣贤经典,心怀家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怎能一概而论,谓之空谈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