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
且辽东推行此计划之财用耗费,历历在目,可为户部于各地推行计划时,财政拨付与核算工作,提供详实参照,令银钱用度更为精准合理。
此议于调研与财政诸事,皆大有裨益,望陛下纳之。”
朱元璋闻罢,略作思忖,目光扫视群臣,开口道:“既如此,调研人员便依刘伯温、吕昶所议,由辽东选派。
辽东既有推行五年计划之经验,当能担此重任,使调研精准,为各地计划推行铺就坦途。诸卿需通力协作,确保诸事顺遂。”
朝罢,胡惟庸径往李善长府邸。相府管事见之,忙趋前恭迎,将胡惟庸引入府中。
胡惟庸入厅坐定,屏退左右,面色微愠,首视李善长道:“恩师,今日朝堂之上,关于调研人员选派一事,吾力陈己见,恩师却未发一言声援,此为何故?”
李善长目光平和地看向胡惟庸,缓缓开口道:“惟庸啊,刘伯温与杨宪所言,实无差错。依其法而行,于国策推行确更有利。凡事当以国事为重,若明知其策善而不支持,岂是为臣之道?”
胡惟庸素将李善长视为己之阵营中人,向来以恩师称之。
往昔朝堂诸事,李善长每每为其声援帮衬,不遗余力。
然近来,胡惟庸觉李善长性情渐变,行事瞻前顾后,似添几分怯懦。
李善长于朝中威望隆盛,即便是胡惟庸,亦不敢妄言威望胜之。
往昔,若李善长坚定不移相援,胡惟庸行事自当心安。
然今时不同往日,若无李善长之助,胡惟庸顿觉底气不足。
且李善长与刘伯温明争暗斗己久,此刻却似萌生退意,胡惟庸心中困惑难解,实不知其缘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