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于官府之信任,尚非笃厚,然对辽东都指挥使常孤雏,却颇为信赖。?白?马`书`院! +勉`沸^跃·黩_
若非常孤雏莅任辽东,其生计恐更为艰难。
于百姓心目之中,常孤雏不独为抵御北元之良将,更是如父母般关怀他们的好官。
是以,对于常孤雏颁行之《辽东边民策》,辽东边关诸县百姓之接受程度颇高。
北伐之事,徐达所部于河阴集结,粮草自济宁络绎而至。
张兴祖等统军集于东昌,静待河南诸军前来会师,而后一同北进。
徐达修书予朱元璋,呈以自临清首捣大都之策,朱元璋允之。
河阴军营之内,徐达与常遇春于中军大帐,共商军务要事。
常遇春向徐达言道:“三哥,此等战略事宜,三哥定夺便可,何苦拉我至此相商?三哥但说无妨,我必当首冲敌阵,万死不辞。”
徐达对常遇春语曰:“西弟,汝身为大帅,总如此一味冲锋陷阵,实非长久之计。亦当多研习排兵布阵之法,知晓运筹帷幄之道。”
常遇春豪爽笑道:“吾素性如此,偏爱冲锋陷阵,与敌真刀真枪相搏。三哥莫怪,吾绝非言三哥运筹帷幄乃怯懦之举。”
徐达见常遇春这般言语,便未再多言,只向常遇春提一要求:“也罢,汝若不学便罢,然出兵调度,汝还需听从安排。¨看¨书′君. ¨追′最·薪¢蟑*截`此非孤军奋战,而是大军团协同作战,汝亦须配合大军行动。”
常遇春一拍胸脯,朗声道:“那是自然,三哥但放宽心。”
徐达向常遇春详述其所部之进攻路线,且言明需依其他几路军队之进攻态势,相机而动。
常遇春听闻数遍,方得领会,然其觉此大规模军团作战,稍欠畅快之感。
虽徐达与常遇春于义军之时,皆为独当一面之大帅,然常遇春更具猛将之风,徐达除勇猛过人外,实乃难得之帅才。
至于汤和,其才居中,诸事皆有所涉,却皆未臻精通之境。
此即朱元璋命徐达为帅、常遇春为副,共举北伐之故也。
有徐达坐镇中军,调度大军进击,常遇春出任先锋,二人相辅相成,必能所向披靡。
徐达与常遇春议毕军务,常遇春遂向于帐外站岗之蓝玉道:“蓝玉,速取一坛好酒来。”
蓝玉方欲往取,却被徐达唤住:“蓝玉,且莫去。近来各路大军相继赶至,此时不宜饮酒,以免贻误大事。”
常遇春欲言又止,见徐达怒目而视,遂作罢。.k¢a′k¨a¢w~x¢.,c·o*m¢
无酒可饮之常遇春颇感无聊,遂谈及常孤雏,向徐达道:“三哥,不知孤雏那小子现今如何?前几日得信,言那小子顶撞上尉,遭军棍笞责,竟还违抗圣旨,私自跑回辽东,实是叫人难以放心。”
帐外之蓝玉闻此消息,不禁捂嘴偷笑,心下思忖:“这小子竟也有这般莽撞犯浑之时。”
徐达亦闻此事,却看得豁达,对常遇春道:“汝无需忧虑。那小子既回辽东,尚能迅速击退纳哈出、刘益与高家奴三方势力,足证其并无大恙。
吾还听闻,圣上予其边关诸县政务之权,如此,他军政大权皆揽于手。
圣上此举,哪里是责罚,分明是对其极为器重。”
然徐达亦颇觉好奇,向常遇春道:“常顾楚那小子究竟如何能在如此短之时日内,将纳哈出、刘益与高家奴三方势力尽皆击退?这般行军神速,实乃闻所未闻。”
常遇春挠挠头,思索片刻后道:“想来应是那小子所组建之辽东卫。
真不知这小子是如何操练的,辽东卫之战绩,着实惊人。
自其组建辽东卫后,与北元作战,竟似玩耍一般。”
随后,常遇春又续道:“先前陛下还与我提及,欲将那小子调入北伐大军,共襄北伐之举,却被我推辞了。
毕竟那小子于辽东牵制纳哈出等北元势力,此举于我等北伐,益处颇大。”
诚哉斯言,有常顾楚于辽东方向牵制纳哈出、刘益及高家奴,徐达、常遇春等北伐之路便顺遂不少,亦无需防备辽东方向之北元军队,此实乃于无形中助力北伐。
徐达与常遇春相视一眼,皆道:“此子缘何不径首将纳哈出等势力剿灭?”
二人旋即觉出异样,以辽东卫之战力,荡平此等势力应非难事。
然徐达到底颇具大局观,言:“小孤雏想必是忧惧兵力匮乏,难以戍守过长之边关防线。”
常遇春问曰:“既如此,向圣上请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