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花屋湘军传奇 > 第104章 同治霍乱

第104章 同治霍乱

一路杀来,手上沾的血太多了..."另一个士兵低声回应,话未说完就被军官厉声喝止。

实际上,霍乱的传播与湘军自身的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士兵们共用饮水桶,饭前便后很少洗手,生活垃圾与排泄物处理不当——这些都为霍乱弧菌通过粪口传播创造了条件。¢叁¢叭!看′书^旺/ ?庚+鑫,嶵^全`

但在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下,这些联系远未被理解。

当霍乱在湘军营地肆虐至顶峰时,李秀成率领的二十万太平军援兵也抵达了天京城外。

闰八月二十日(1862年10月13日),太平军对雨花台湘军大营发起了全面进攻。此时的湘军正处于最虚弱的状态——兵力不足万人,且多数士兵因疾病而体力不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国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要抵御太平军昼夜不停的猛攻,另一方面要应对军中持续蔓延的霍乱疫情,他在雨花台阵地周围挖掘了深壕,既为阻挡太平军的冲锋,也为隔离可能的病源。

但密集的防御工事和长期围困反而加剧了营地内的卫生恶化,为霍乱传播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战斗最激烈时,湘军士兵往往要带病上阵。一些士兵在防守岗位上突然发病,剧烈腹泻和呕吐使他们完全丧失战斗力,甚至直接死在战壕里。

太平军的攻势一波接一波,"白昼达夜,自夜达旦,不稍休息",生病的湘军士兵得不到充分休息,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更加易受霍乱侵袭。

"大帅,东南角的弟兄们撑不住了!一半人拉得站不起来,太平贼子又要冲上来了!"一个满身血污的哨长跌跌撞撞地跑进大帐报告。

曾国荃脸色铁青,左脸的伤口还在渗血——这是前几天巡视阵地时被流弹所伤。他知道此时若撤退,不仅前功尽弃,更可能全军覆没。

"传令,所有能拿得动刀的,都给我上墙!把重赏提高到每人二十两银子,杀一个长毛贼再加五两!"

在如此绝境中,曾国荃展现出了惊人的领导力。他坚持每日巡视营地,慰问伤兵,尽管自己也脸负枪伤。

这种以身作则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看到主帅都这样,咱们还有什么好说的?死就死吧,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一个年轻的湘军士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与此同时,曾国藩在安庆也忧心如焚。他不断收到弟弟军中疫情加重的消息,却束手无策。

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写道:"惟就现有兵力,专谋坚守,不图早战,早早布置,或尚可为。"这语气中的无奈与悲观,与以往运筹帷幄的曾国藩判若两人。

霍乱不仅削弱了湘军的战斗力,还严重影响了后勤补给。

负责运输粮草和弹药的民夫同样大量染病,导致前线物资供应紧张。

一些士兵在饥饿状态下更加易感疾病,形成了恶性循环。

曾国荃不得不派兵外出"打粮",但这又增加了与可能污染的水源和食物接触的机会。

当霍乱在湘军营地肆虐的同时,这场瘟疫在全国范围内造成的灾难更为触目惊心。

同治元年的这场霍乱大流行,被认为是19世纪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之一,据后世学者估计,全国死亡人数可能高达数百万。

霍乱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人口流动和商业路线高度重合。

它首先在华东沿海港口出现,随后沿长江水系向内地扩散,通过运河和陆路交通向华北、华中蔓延,1到1862年8月至9月间,疫情达到顶峰,几乎席卷全国。

在城市,人口密集和卫生条件差导致死亡率极高。

上海租界的外国医生记录道:"中国城区每天都有数百人死亡,尸体被草草包裹后堆放在街头,等待专门的收尸队处理。

运河上漂浮着无人认领的尸首,河水已被污染,但贫穷的市民仍不得不取用。"一些富户试图逃离城市,但往往将疾病带到乡下。

农村地区的景象同样悲惨。一个英国传教士在浙江农村的见闻记录中写道:"整个村庄的人几乎死绝,房屋门户大开,田间作物无人收割。

道路上随处可见倒毙的旅人,野狗啃食着腐烂的尸体。幸存者面色惨白,眼神空洞,仿佛行尸走肉。"

传统医学对霍乱完全束手无策。

郎中医师们按照"霍乱转筋"或"瘪螺痧"的理论治疗,使用艾灸、针刺和温热药物,不仅无效,有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