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颔首凝视远方,目光所及,湛蓝长空映衬着雄踞长江之畔的南京城,宛如巨兽横卧。
“不曾想,朕竟有今日归途。”朱允炆感慨万千。
侍从奉承道:“陛下英武盖世,定能一举攻陷北京,重掌乾坤!”
朱允炆听罢苦笑一声:“何其艰难!朱棣若取回北平,即便败军亦不可轻视。”
忽闻一阵急促马蹄声,一名将军疾驰而来,高呼:“陛下,天大喜讯!”
朱允炆见对方情绪高涨,不禁面露喜色,好奇地问道:“究竟是何事,让将军如此欢喜?”
将军答道:“北平传来捷报,燕王朱棣因局势混乱再次失利,而且那位妖道李武伤势加重,现已陷入昏迷,恐命不久矣。”听到此处,朱允炆微微一愣,眼神瞬间变得锐利。
“你如何确保此消息属实?”
将军道:“绝无虚假。这是由北方几位朝臣托人送来的情报,且他们承诺,若能拿下南京,便与我们内外夹击,共复江山。”
朱允炆连连称善,仰天大笑。良久,才渐渐平复心情,随后追问:“除了这些,他们是否还有其他助力?莫要只是一句空话。”
将军立刻呈上一封密封的信件:“陛下请看,他们已表明诚意。”
朱允炆接过信件,小心翼翼拆开,仔细阅读其中内容。信中详述了京城内高门大户及其党羽的言行,不仅提到协助逼宫之事,还承诺若朱高炽拒不受命,他们将继续施压,并提供物资支援。
“确实诚意十足。”
“哈哈哈哈!”朱允炆开怀大笑。自靖难之役以来,他从未如此喜悦过。没想到北方局势竟发展至此。
然而,笑意未消,他忽又沉思起来,眉头微皱。“这般顺利,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朱棣岂会轻易失败?国师李武武艺超群,即便身受重伤,也不至于濒死边缘。”
将军听后稍作停顿,说道:“陛下,世间之事难有定论。虽此事匪夷所思,但北方士人反应真实,可见并非虚妄。那些人素来狡猾,既敢送来此信,必是确认了李武和朱棣确在北方遭遇重创。”
“你说得也有道理,但我始终放不下心。李武与朱棣二人怎会在北方草原轻易折戟?”朱允炆皱眉说道。
将军沉思良久,却发现这个问题难以解答。李武与朱棣之事确实透着几分怪异,也许并不像表面那般简单。
但无论**如何,对他们来说已无退路。
见朱允炆犹豫不定,老将军心急如焚,心想若再纠缠于此,只会拖延战事。于是鼓起勇气道:“陛下若担忧此事存疑,待朱棣与李武归来,不如即刻遣散三军,乘船远走海外。此时逃离尚不算晚。”
这不过是普通的激将之计,却对朱允炆产生了显著效果。
“胡言乱语!到了此刻,怎能临阵脱逃?”
朱允炆顿时大怒。
将军毫不退让,拱手再次激道:“此非临阵脱逃,而是审时度势之举。朱棣与李武势大,即便攻克南京,若他们安然返回,我方依旧危机重重。倒不如避往海外,另谋出路。”
听完此言,朱允炆面红耳赤,斥道:“荒谬!朕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将军心中虽不满,但并未直言,仅以委婉语气道:“末将绝无此意,只是为陛下安危着想。此次起兵逆天行事,凶险异常。”
朱允炆听罢略有不悦,却很快明白将军之意,怒气渐消,拱手致歉:“朕刚摆脱迷茫,又陷入困局,多谢老将军提醒。”
“陛下过谦。”将军未再多言,见朱允炆下定决心后,指向南京城道:
“北方之事暂且搁置,眼下应集中全力攻打南京。拿下南京,我军士气必增,陛下威名亦会更盛。”
"若将来掌控江南,与北方文人内外呼应,复国便不再是虚幻泡影。"将军的话语令朱允炆振奋。
"不错,眼下要务便是攻下南京城。然南京城固若金汤,老将军有何妙策?"
老将军毫不犹豫:"围而攻之!"
"现南京守军仅万余,而我军十万,无论兵力还是形势,均占压倒性优势。况且如今南京与北境几乎断绝联络,孤立无援,更无妖道插手。强攻之下,半月足矣拿下此城。"
朱允炆忧虑道:"半月时长稍显冗长,恐错失良机。"
老将军道:"半月虽久,然末将以为只需三五日即可攻克。须知,南京城如今群龙无首,各处守将各自为政。若我方条件优渥,定不乏李景隆这般临阵倒戈之人。"
朱允炆颔首:"此计朕早有所闻,然围城后能否如愿顺畅,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