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毕竟路途遥远,探子往返需时。
他此刻对大明的情况一无所知。
李武在北平留有分身,他对那边情况应有所知。
朱棣含意深长地问:“不知李先生可知晓些什么?”
李武自然明白朱棣所想,无需故弄玄虚,直接说道:
“这几日有两件大事发生。”
朱棣立刻专注起来。
“莫非又是那些文人惹事?”
“文人确是再度出面生事,不过李某觉得,陛下更在意的应是另一件事。”李武微笑道,
“朱允炆在江南起兵了。”
“朱允炆?”朱棣听后愣住,反应过来后脸色微怒,“朕多方筹谋,却没想到那小子竟敢作乱,他有何资格?”
李武道:“他起兵,我也感到意外,但此事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朱棣点头认可,又问:“李先生,朱允炆起兵,文人又活跃起来,是否该动手了?”
“时机未到。”李武平静道,“朱允炆并非关键,那些藏匿在暗处的老鼠还未现身,不将它们一网打尽,我们的计划便毫无意义。”
朱棣迟疑地问:“不知何时才是时机?”
李武毫不犹豫地说:“必须等到更多人公开支持朱允炆时才行,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人仍在观望,暗中活动,因此我认为当前朝局尚不够紧迫,还需施加更强力的**。”
听到这话,朱棣顿时来了兴趣。
“李先生有何建议?”
李武眼神微动,略作沉思后,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不妨再散布一个虚假情报,就说我们的军队遭到草原联军围攻,连连失利,而我终究只是凡人,中箭后伤口感染,持续高烧,生命垂危。这或许能……”朱棣听后立刻领会了李武的意图:欲擒故纵,清除隐藏的隐患。即便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也是值得的。
然而,他虽不担忧整体局势,却对儿子的安全有所顾虑。
于是犹豫地问:“李先生,这么做会不会让高炽承受太大压力?即便想磨炼他的能力,但这样是否操之过急?”
李武反问道:“陛下,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苦难又怎能更进一步?”
朱棣愣了一下,叹息道:“道理朕懂,只是……朕实在挂念。”
“陛下,您这是太过焦虑。”李武淡然一笑,“京城内公子并非孤立无援,皇后在侧,她智慧过人,已知我们在演戏,若公子无法掌控局面,她自会出手相助。”
此言令朱棣茅塞顿开。
不禁自嘲道:“是啊,朕怎忘了妙云?真是糊涂。′d-u¨s_h,u′8/8..\c?o′m_”
……
与此同时,在北京城中突然传来北方战事的十万火急情报。
内容直白简洁,因朱棣指挥失误,明军再度失利,形势危急。同时,国师李武身为凡人,箭伤加重,高烧不退,陷入昏迷,急需增援。
对此,朱高炽本欲隐瞒,却不知何处疏漏,导致消息意外泄露。
这一泄露后果严重,一夜之间便传遍全城!
消息传出后,别有用心者欣喜若狂,尤其是一些曾受新政影响的文人更是欢欣鼓舞。
某处高宅大院内……
书生抚掌大笑:“苍天有眼!李武终遭报应!”
身旁一人满脸喜色:“确是如此,他所作所为,连天意都难容,必遭天罚。”
“哈哈!此乃大快之事!妖道一死,吾等必复旧制!”另一人同样欣喜若狂。
喧嚣间,宅院主人缓步而出,众人声渐息。
“诸位且静,依现况推断,李武恐将病亡于北疆草原。若事成真,朱棣势必惊惧失措,再败于草原诸部。届时,朱棣朝中威势尽失,权力削弱,我辈岂可不早做筹谋?”
众皆敛声,有人问道:“兄台有何高见?”
宅院主人按捺内心激荡,言简意赅:“朱允炆若能攻占南京,掌控江南,我等即刻赴京施压,逼迫朱高炽废除新政,求和退让。此为首要之举。朱高炽若屈服求和,则锋芒顿挫,议和必破。若彼时北境朱棣仍未振作,我等散播其已亡消息,再度施压,迫使朱高炽顾全大局,禅位于建文帝。”
此言既出,众人互视,齐声道:“善!”
与此同时,江南战场。
朱允炆率十万大军急行军至南京城外。原本五万兵力,因招降旧部,如今已扩至十万,旌旗蔽日,气势恢弘。
“陛下,南京近在咫尺!”侍从低声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