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雨,咱得给这麻黄烧点纸钱,谢谢它救了咱娘俩的命。”二柱点点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往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点年糕,祭灶王爷。可今年,能有口麻黄根吃就不错了。王二柱把剩下的一点麻黄根粉,掺了点玉米面,做了两个小小的窝头,给老娘一个,自己一个。??小¤÷说a_~C$)M¢=_S?¨ ?&更?1新 二柱鼻子一酸,把窝头推回去:“娘,你吃,我不饿。”娘俩推来推去,最后分着吃了。窝头又苦又涩,还有点硌牙,可娘俩吃得很慢,像是在品尝什么山珍海味。
窗外,寒风呼啸,像是在哭,又像是在唱。窑洞里,一点微弱的油灯下,王二柱看着老娘脸上满足的神情,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熬到开春,一定要让老娘吃上一顿真正的白面馒头。
第七章:残根盼春信,人心向新生
开春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可庆阳的天,依旧没半点下雨的意思。太阳还是那么毒,风还是那么干,地里的土,裂得能塞进拳头。
野狼沟的麻黄根,已经挖得差不多了。能找到的,都是些细得像筷子的根,挖一天,也煮不出一碗。王家坳的人,又开始恐慌起来,有人说:“怕是熬不过去了。”有人又开始收拾破包袱,准备逃荒。
王二柱把自己藏着的那袋麻黄根种子,拿了出来。他找到张先生,问:“张先生,这种子,现在种下去,能长出来吗?”张先生看着那袋种子,又看了看天,说:“试试看吧,说不定老天爷开眼,能下点雨呢。”
王二柱带着几个年轻人,在野狼沟的山坳里,开垦出一小块地。没有水,他们就从几里外的山涧,一桶一桶地挑水;没有肥料,他们就把仅有的一点牛羊粪,小心地撒在地里。王二柱把麻黄种子,一粒一粒地播下去,盖上土,又浇了点水。
“能不能活,就看你的了。”二柱对着土地说,像是在对自己说,也像是在对麻黄说。
播下种子的第三天,夜里,庆阳下了一场小雨。雨不大,淅淅沥沥的,下了半夜,却让王家坳的人,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大家都跑到地里,看着雨水滋润过的土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二柱也跑到野狼沟,看他种的麻黄种子。土地湿漉漉的,虽然还没发芽,却透着一股生机。“下雨了,真的下雨了!”二柱跪在地上,捧起一把泥土,眼泪掉了下来。
那场雨后,庆阳又下了几场雨,虽然不大,却让地里有了潮气。王二柱种的麻黄种子,真的发芽了!细小的绿芽,从土里钻出来,像一个个小生命,在风中摇曳。
更让人高兴的是,地里的麦子,居然也抽出了新绿。虽然稀疏,却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大家开始忙着春耕,虽然累,却有了劲头。
麻黄根,渐渐退出了人们的餐桌。但王家坳的人,谁也没忘了它。有人把剩下的麻黄根干,小心地收起来,说要留着做种子;有人在自家的地头,也种上了几株麻黄;还有人把麻黄根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老郎中张先生,在雨后不久,就去世了。临终前,他拉着王二柱的手,说:“柱儿,记住,麻黄是个好东西,平时能治病,灾年能救命。但咱不能忘了,它是草,也是命,得好好待它,别滥采,别糟践。”二柱点点头,把张先生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麦收的时候,王家坳有了一点收成。虽然不多,却足够大家糊口了。王二柱的老娘,用新收的麦子,蒸了两个白面馒头,一个供在了张先生的坟前,一个给了二柱。二柱咬了一口馒头,又香又甜,眼泪却掉了下来——他想起了麻黄根的苦味,想起了灾年里的日子。
第八章:苦根成老话,人心记恩情
光绪四年的秋天,庆阳迎来了大丰收。地里的麦子、玉米、糜子,堆成了小山。王家坳的土窑里,第一次有了粮食的香气。
王二柱娶了邻村的一个姑娘,姑娘不嫌他家穷,说他是个好人。结婚那天,二柱特意去野狼沟,挖了一小把麻黄根,煮了水,给新娘喝了一口。“这是咱王家坳的救命根,你得尝尝。”二柱说。新娘喝了一口,虽然苦,却笑着说:“我知道,你跟我说过。”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王家坳的人,再也不用吃麻黄根了。但关于麻黄根的故事,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老人们会对孩子们说:“光绪三年大旱,是麻黄根救了咱一村人的命。那根苦啊,涩啊,可吃下去,能活命。”
有人说:“麻黄是个苦命人,平时长在山坳里,没人理,灾年里,却把自己的根献出来,救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