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幼苗都不放过,玄膏壤被翻得乱七八糟,连带着旁边的白术、苍术也遭了殃。那年秋分,阿桂上山一看,往日郁郁葱葱的药圃旁,只剩下几丛瘦弱的台芎,叶片上还带着被踩过的痕迹。
\"再这么挖下去,这灵草就要绝种了!\"阿桂急得去找智广和尚。和尚正对着一幅《周易》卦象出神,见他进来,指着\"泰极否来\"的爻辞说:\"天地有平衡,草木有定数。台芎吸了三十年玄壤之气才得灵识,一年采挖不过百株,方能生生不息。如今贪多求快,是伤了地脉啊。\"
两人商量后,定下了三条规矩:一、只在霜降后采挖,此时根已藏足药力,且留着茎叶能续种;二、采大留小,每丛至少留三株幼苗;三、挖过的地方要填回玄膏壤,撒上草木灰肥土。阿桂带着村里的药农轮流看守,还编了首歌谣教给进山的人:\"玄壤土,藏金珠,春不挖,夏不锄,霜降过,取三株,留苗根,待明年,云气里,再相逢。\"
可规矩总有破的。有个外乡药贩夜里偷偷进山,挖了满满一篓台芎,还想把那株能吐人言的老台芎也挖走。刚下锄头,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打在他脸上,篓子里的台芎竟都化作了毒虫,吓得他连滚带爬地跑了。第二天,阿桂发现那片被挖的地方,竟渗出些暗红色的汁液,像血一样。他赶紧取来松脂和蜂蜜调和,涂在土上,又对着老台芎拜了三拜:\"是我们没看好,伤了你的根基。\"
那之后,天台山的台芎仿佛真有了灵性。若遇诚心采药人,它便将根须往外送送,块根也格外饱满;若遇贪心之徒,要么找不见它的踪迹,要么挖出来的根干瘪如柴,毫无药性。智广和尚说:\"这是草木在教我们''取之有度''。医道不仅是治病,更是惜物,物与命同,皆当敬畏。\"这话被阿桂记在药谱的扉页,成了天台山药农代代相传的训诫。
第八回 丹书初着录 口碑胜金章
嘉靖年间,有位叫陈嘉谟的医家游历江南,听闻天台山有芎类灵草,特地驻留国清寺三月。他每日跟着阿桂的后人上山采药,看台芎在春分抽芽时如何吸云气,夏至开花时如何聚火气,秋分结果时如何敛金气,冬至藏根时如何纳水气,又亲见老僧用台芎配伍紫苏,治好船家的风寒湿痹;见山民用台芎煮鸡蛋,缓解产妇的腹痛。
一日,陈嘉谟拿着自己写的《本草蒙筌》手稿,指着其中\"出天台者,为台芎\"的句子问寺里的老僧:\"世人都说台芎逊于川产,师父以为然否?\"老僧指着石梁飞瀑笑道:\"瀑布在蜀地为瞿塘,在天台为石梁,同为水势,刚柔不同,能说石梁就逊于瞿塘吗?台芎得天台水木之气,性柔而通,治虚人瘀滞最宜,这不是''逊'',是''异''。\"
陈嘉谟恍然大悟,在稿子里添了句:\"川芎如猛将披甲,台芎似儒将执羽,敌同而法异。\"他还记下了山民口传的\"台芎七用\":一治头痛(配白芷),二理经血(配当归),三散风寒(配防风),四消腹胀(配陈皮),五通痹痛(配独活),六安胎气(配白术),七润燥咳(配麦冬)——这些都是历代山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虽未入 earlier 典籍,却比书本更鲜活。
离山那日,陈嘉谟取了块台芎,用锦袋装好。他望着华顶山的云雾说:\"此草生于玄壤,长于云气,知天时,顺地利,合人情,才是真''本草''。\"老僧送他到山门口,指着路边新抽的台芎幼苗:\"它不需典籍扬名,只要还长在这山里,还在药篓里救人,便不负天地生养之恩。\"
结语
天台山的云依旧流转,玄膏壤里的台芎依旧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轮回。后来的医家们翻开《本草蒙筌》,会看到\"台芎\"二字,知道它\"品质逊于川产\",却未必知道,在那行字背后,藏着药农的草鞋印、僧人的药锄痕、山民的哭与笑,藏着草木与阴阳对话的私语,藏着\"实践先于文献\"的古老智慧——就像石梁飞瀑的水,先冲开了岩石,才被人写成诗。
赞诗
玄壤藏珍璞,云根抱赤心。
春抽翡翠叶,秋结紫金针。
辛散通瘀滞,温行入络深。
何须争上下,各得天地恩。
性与川中异,功随证里寻。
千年方药里,犹带雾林清。
尾章
如今华顶山西麓的药圃旁,仍有台芎生长。采药人依旧遵循着霜降后采挖的古训,挖过的地方会种上三粒荞麦,说是\"借金气养土\"。国清寺的老僧还在沿用\"台芎配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