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香果氤氲记》(下卷)

《香果氤氲记》(下卷)

“除恶气,保平安”。

第七回 岁暮瘟邪袭稚子 香果配伍固元气

腊月寒冬,北风如刀,镇上的孩童多染了“时疫”,发热咳嗽,精神萎靡,有的还抽风惊厥。药铺的小儿药喝了不少,却总反复,家长们急得团团转,都来找香姑。

香姑看那些患儿,多是面色发白,手足发凉,咳嗽无力,知道是“寒邪伤阳,元气不足”。她取来香果(川芎),与防风、荆芥配伍散寒;加黄芪、白术补气;又用少量朱砂(水飞)镇惊。“香果辛香散寒,能透表;黄芪、白术甘温,能固里;防风、荆芥助其驱邪;朱砂安其神。”香姑一边配药一边说,“稚子元气未充,光驱邪不行,得像给屋子挡寒——香果是开门赶贼的,黄芪白术是关门守家的,缺一不可。”

她还教家长做“香果暖脐贴”:将香果末、生姜末、葱白泥混合,用黄酒调成糊状,敷在患儿肚脐上,外面用热水袋温熨。肚脐是“神阙穴”,能通五脏六腑,香果的辛香透过神阙,能温阳散寒,比吃药更温和,孩童也不抗拒。

镇上最瘦小的孩童“小石头”,染疫后高热不退,惊厥了三次,用了暖脐贴,又喝了药汤,次日便退热了,精神也好了许多。他母亲感激道:“这香果贴在肚子上,暖暖的,孩子不哭不闹,比灌药强多了!”香姑笑着说:“孩子脏腑娇嫩,用药得‘巧’,香气是温柔的力,能慢慢渗,不伤人。”

岁末祭祖时,香姑带着镇上的妇人,用香果末、苍术末、柏叶一起熏祠堂,说是“除旧岁之秽,迎新年之气”。烟雾缭绕中,辛香混着柏叶的清香,弥漫在梁柱间,仿佛能将一年的病气、晦气都熏散。老人们说:“这香果的香,能通神,祖宗闻了也欢喜。”

香姑将这年的香果用法一一记下:春用香囊避瘟,夏用熏香解暑,秋用熨法化瘀,冬用暖贴温阳。她发现,香果的香气虽烈,却能随季节、病症“变味”——配薄荷则清凉,配生姜则辛热,配黄芪则温润,配朱砂则沉降,这正是《吴普本草》没说尽的“香之妙用”。

第八回 香果声名传千里 氤氲香气续华章

开春后,府城的大医馆“济世堂”派人来请香姑,说知府的母亲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言语不清,听闻香果能“开窍活血”,特来求方。

香姑带着珍藏的三年陈川芎,随使者去了府城。知府母亲躺在床上,右侧肢体僵硬,口角流涎,舌体歪斜。香姑诊断为“中风入络,瘀血阻窍”,便用香果(川芎)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加黄芪、当归补气养血;用石菖蒲、远志开窍醒神。药汤煮出来,辛香浓烈,知府母亲虽不能说话,却主动喝了半碗。

同时,香姑还用香果末配麝香(少量),制成“通关散”,吹入患者鼻内,借浓烈香气开窍醒神。不过三日,知府母亲竟能含糊说话了,右侧肢体也能轻微活动。

知府惊叹于香果的神效,问香姑:“此药《吴普本草》只言‘味辛,香’,却不知有这般能耐?”香姑道:“香是其性,辛是其力,性力相合,才能开窍活血。民间用它做香囊、熏香,看似寻常,实则暗合‘气行则血行’之理。”她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讲给知府听,从《诗经》的蘼芜到《吴普本草》的香果,从口传到实践,条理清晰。

知府遂命人将香姑的《香果用法》刊刻成书,分发给各州县,香果之名从此传遍江淮。有人从书中看到“川芎,一名香果,因其香烈得名”,才知这常用的药材,竟有如此雅致的别名;有人照着书中的法子做香囊、熏屋子,果然灵验,都说“《吴普本草》诚不欺我”。

数年后,香姑成了镇上的“香婆婆”,药圃里的川芎年年繁茂,她教出的徒弟遍布周边州县,都懂用香果的香、借香果的力。春日里,徒弟们采蘼芜插鬓,说“这是香果的小时候”;秋日里,他们挖川芎根茎,说“这是香果的成年礼”。

而那本《香果用法》,在流传中不断添补,有人加上“香果配天麻治头痛如神”,有人记下“香果配丹参治心悸效佳”,渐渐成了一部关于川芎的“百科全书”,只是扉页上,始终印着《吴普本草》的“味辛,香”,和香姑写的一句话:“香者,天地之精;用者,人心之巧。”

结语

香果的故事,是一部“香”的传奇。从《吴普本草》的“味辛,香”到民间的香囊熏香,从治病的药到通神的香,这株被称作“川芎”的草木,其香气里藏着中医“气一元论”的智慧——气是生命的本源,香气是草木之气的外显,能通人体之气,能合天地之气。

春用其苗(蘼芜)疏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