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觅仙俦。
千年自有回春力,入药成诗万古讴。
诗成,他反复吟诵,只觉每一句都透着石斛的魂:首联写其“境”,颔联描其“形”,颈联赞其“性”,尾联颂其“用”。境、形、性、用,缺一不可,才是这株草的全貌。
他把诗抄了好几份,一份贴在老秦的屋墙上,一份送给村里的教书先生,一份揣在怀里。教书先生读罢,叹道:“沈先生这首诗,把石斛写活了!以后咱守崖村,不仅有仙草,还有仙诗了。”
消息很快传开,邻近的文人听说了,纷纷来守崖村,就为看一眼悬壁崖的石斛,读一读沈砚之的《七律·咏石斛》。有人想高价买诗稿,沈砚之却摇头:“这诗不是我的,是石斛的。它长在崖上,诗就该刻在崖上,让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
不久后,村民们真的请石匠,把这首诗刻在了悬壁崖底的石碑上。碑旁,老秦栽了几株石斛幼苗,他说:“诗在,草在,守崖村的根就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砚之在守崖村住了三年,直到风波平息才离开。临走前,他最后一次登上悬壁崖,看夕阳照在石斛上,金钗般的茎节泛着光,像在与他道别。他对着崖壁深深一揖:“多谢仙草赠诗,沈某此生,不忘‘险处觅仙俦’的教诲。”
崖间的风穿过石斛,发出“沙沙”的响,像是在说“一路保重”。
第五回 诗碑引客传佳话,崖上仙草渐扬名
沈砚之走后,悬壁崖的诗碑成了“网红地”。来的人多了,守崖村的后生们学着老秦的样子,给客人讲石斛的故事:讲老秦的“三不采”,讲“崖主”的百年寿数,讲沈先生如何得诗,讲老如何如何被救。
有位画舫老板,听了故事,竟请人照着悬壁崖的石斛,在画舫的栏杆上雕了“金钗倒挂”的图案,又把《七律·咏石斛》刻在舱壁上,招徕游客,生意竟格外好。游客们在画舫上听着诗,看着雕,都说:“真想去悬壁崖,亲眼见见这仙草。”
苏州的药商也来了,想跟老秦订石斛。老秦却说:“要多少,我给你采,但得按规矩——采三留七,不能伤根。”药商答应了,回去后,将石斛制成“金钗膏”,包装上印着悬壁崖的画和沈砚之的诗,卖得极贵,却供不应求,都说“这是诗里长出来的药,有灵性”。
连宫里的太医,都听说了悬壁崖的石斛。有次太后患“消渴症”,久治不愈,太医特意派人来守崖村,求老秦采些“崖主”的石斛。老秦选了最壮的几节,用锦盒装好,附了张纸条,写着“每日三钱,配麦冬煎服,忌辛辣”。据说太后服了月余,病就好了,还赏了老秦一匹绸缎。
村里人都说,这是石斛沾了诗的光,才这么有福气。老秦却不这么想,他摸着诗碑旁的石斛幼苗说:“是诗沾了草的光。草有风骨,诗才有底气;草能救命,诗才能传得远。”
那年秋天,沈砚之托人捎来一封信,信中说他已回到苏州,将《七律·咏石斛》收录进自己的诗集,还说“每当读起此诗,便想起悬壁崖的石泉、金钗,想起老丈的坚守,此生之幸,莫过于此”。
老秦把信读给村里的孩子们听,孩子们似懂非懂,却指着崖上的石斛说:“爷爷,草在长,诗也会长大吗?”
老秦笑着点头:“会的。草越长越茂,诗就会越传越远。”
悬壁崖的风,依旧吹着;石泉眼的水,依旧滴着;石斛的茎,依旧一节节往上长;诗碑上的字,在风雨中渐渐有了岁月的痕迹。这株崖上的草,这首石上的诗,就这样在守崖村的日常里,在南来北往的传说中,慢慢活成了比故事更长久的存在——它们是自然的馈赠与人文的结晶,是坚韧与诗意的共生,是“千年自有回春力”的初章,也是“入药成诗万古讴”的序章。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紧扣《七律·咏石斛》的诗句与赏析,以“悬壁崖”为背景,通过药农老秦的守护、文人沈砚之的题诗、村民的互动,展开“灵根独抱”“金钗倒挂”“不与凡花争”“回春力”等核心意象。融入药农的“三不采”、石斛治病的实例、诗碑的流传等情节,既展现石斛的自然特性与药用价值,又凸显其“坚韧、高洁”的人文精神,呼应诗中“意象凝练”“托物言志”“用典自然”的特点。为下卷“万古讴”的文化传播与深远影响铺垫,构建“草—诗—人”相互成就的叙事脉络。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