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黑洞里,越陷越深,是一股清凉的力量把他拉了回来,“像有只蝴蝶,在前面飞,我跟着它,就回来了”。
七天后,寨里的瘟疫彻底退了。挂在竹楼上的白布条被摘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鲜红的绸带,象征着吉祥和平安。白水河边,又响起了姑娘们的山歌,火塘边,又传出了后生们的芦笙声。
寨老们在“鼓藏头”(苗寨的祭祀场所)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感谢祖先的庇佑,也感谢岩生的勇敢。岩生把剩下的还魂草,小心地种在寨口的石缝里,用红布系在茎上,当作“护寨草”。
“这草救了我们全寨人的命,不能再叫它‘还魂草’这么简单了,”寨老说,“它生在崖上,是石精所化;能救死扶伤,让魂归安康。我们就叫它‘石精还魂草’,世代相传!”
岩老爹把岩生拉到身边,对着全寨人说:“岩生找到了还魂草,救了大家,从今天起,他就是乌当寨的新摩公!我把《药经》传给你,你要记住,这草是祖先赐的,要好好守护,取之有度,不能贪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岩生接过用兽皮缝制的《药经》,跪在地上,对着祖先的牌位磕了三个头:“我岩生在此立誓,定当守护还魂草,用它救死扶伤,绝不让乌当寨再遭此劫难!”
那天起,乌当寨流传开一句谚语:“崖上石斛,石精所化,救死扶伤,魂归安康。”(注:苗语中“还魂草”的音译,与“石斛”相近,后逐渐被称为“石斛”)
岩生没有忘记梦里祖先的指引,也没有忘记寻找草药的艰难。他带着寨里的年轻人,学习攀岩采药的技巧,定下了“三不采”的规矩:幼苗不采,开花的不采,雨天不采(怕伤根)。每次采完药,都要往石缝里填些腐叶土,感谢山神的馈赠。
几年后,邻近的苗寨也爆发了类似的瘟疫,岩生带着还魂草,赶去救治。他不仅给药,还教他们种植的方法:“找朝南的石崖,石缝里填腐叶,用山泉水浇,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它。”
还魂草的名声,就这样传遍了苗岭。每个苗寨的悬崖上,都开始生长这种神奇的草;每个苗医的药篓里,都少不了这种“还魂草”。而乌当寨的白帘瀑布旁,那株最早被发现的还魂草,长得越来越茂盛,淡紫色的花像一群蝴蝶,停在崖壁上,守护着这个曾经被拯救的村寨。
岩生老了以后,把《药经》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每一代传人,都会在苗年的时候,带着新采的还魂草,到白帘瀑布旁祭拜,讲述那个暴雨夜的故事,讲述祖先的指引,讲述岩生的勇敢,讲述这株石上仙草,如何让一个濒临灭绝的村寨,重获新生。
(上卷终,下卷待续)
注:上卷通过“瘟疫爆发”“祖先托梦”“攀岩寻药”“药到病除”等情节,构建苗寨“还魂草”(石斛)的核心传说。融入苗族文化元素(摩公、鼓藏头、谚语、祭祀)、地域特色(乌当寨、白帘瀑布、断魂崖),突出石斛“附石而生”“救死扶伤”的特性,以及“还魂”的文化内涵。细节上强调寻药的艰险、祖先的指引、苗医的勇敢与智慧,为下卷“还魂草的传承与文化意义”铺垫,凸显“自然馈赠与族群生存”“传统智慧与生命敬畏”的主题。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