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a?n,g?u*o`j′i^.?c~o-m+”他指着一处崖壁,“先生看,那里的石斛藤缠着古藤往上爬,是想借藤的力,多晒点太阳;而石缝深处的,叶更厚,是怕被晒着。这草啊,比人还懂变通。”
杨慎蹲在崖下,看岩松攀岩采药。只见岩松像只灵猴,踩着石棱往上,指尖刚触到石斛茎,便说:“先生看,这茎上的白霜,是它攒的‘精气’,越多越管用。采的时候要留三分之一,不然明年就不长了——山神的东西,取之有度。”
在仙人崖的苗寨,杨慎见到了更奇的景象:寨老的竹楼屋顶,竟用石板砌了个“药圃”,里面种着几十株铁皮石斛,茎比崖上的更粗壮,花也开得更盛。寨老说:“这是祖上传的法子,用青石铺底,腐木碎当肥,天旱了就用晨露浇,天涝了就把石板垫高。这草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就多结果,给寨里人当药。”
夜里,寨老在火塘边煮石斛酒,给杨慎斟了一碗:“这酒用三年的老茎泡,加了枸杞和蜂蜜,先生喝了,解乏,也解心愁。”杨慎饮下一口,暖意从丹田升起,却不燥烈,反而神清气爽。他望着火塘里跳动的火苗,想起京城的往事——朝堂的争执,龙颜的震怒,流放的诏令……那些曾让他辗转难眠的事,此刻竟如这酒中的石斛,被岁月泡得温润了些。
“岩松说,此草又名金钗。”杨慎举杯对月,“金钗者,女子饰物也,却能如此坚韧。我看不如叫‘金钗石斛’,既合其形,又显其性。”他取过纸笔,在月下写下一句诗:“石上金钗饮露华,风刀霜剑任交加。”
第三回 考证药性着本草,文人风骨寄仙草
离开安顺后,杨慎的贬途成了“寻药之旅”。他一路南下,凡见石斛生长之处,必停下考察:在贵阳的喀斯特溶洞,他发现阴湿处的石斛叶更宽,胶质更厚;在兴义的河谷,他见向阳处的石斛茎更短,花却更艳;他还向彝、布依、壮等各族药农请教,记下不同的用法——苗族用鲜茎捣汁治消渴,彝族用干茎泡酒强筋骨,布依族用花煮茶安神。
这些见闻,都被他记在《滇南本草》的手稿里。他在“铁皮石斛”条目下写道:“生滇南石崖者佳,茎如铁色,节密如钗,折之有胶丝,嚼之甘润。性甘平,入肺胃肾经,能滋阴降火,生津止渴,治燥症、消渴、虚劳诸疾。其生者,得云雾之精;其坚者,秉山石之骨;其花者,承日月之华,诚为草中君子。”
手稿旁,他画了三幅图:一幅是悬崖野生的石斛,突出其“险中求生”;一幅是苗寨种植的石斛,显其“与人共生”;一幅是入药的石斛茎,标其“节坚胶厚”。每幅图旁都注着小字,是他对药性的考证,也是对其生长智慧的感慨。
途经曲靖时,恰逢当地文人雅集。有人知杨慎之名,邀他赴会。席间,有酸腐文人见他身着布衣,言语间带些讥讽:“升庵先生(杨慎字升庵)昔日在京城,何等风光,如今却与草木为伍,不亦悲乎?”
杨慎却不恼,取出随身携带的石斛标本,笑道:“诸君可知此草?生于石缝,无沃土可依,却能开花结果,疗人疾苦。它不求人知,只凭本心生长。我辈读书人,若能如它一般,处逆境而不颓,遇风霜而不折,纵居蛮荒,又有何悲?”他取出新作的诗稿,其中一首《咏金钗石斛》写道:
“峭壁悬根草,偏承雨露恩。
金钗垂紫萼,铁骨立黄昏。
不向朱门秀,甘为药石存。
他年谁识得,风骨自堪论。”
满座皆惊,先前讥讽者面红耳赤。有人叹道:“升庵先生将此草写活了,也将我辈的心思写透了。”杨慎抚须而笑,将石斛标本赠予主人:“此草可入画,可入药,更可作镜——照见人心,照见风骨。”
第四回 永昌卫里种石斛,笔墨间藏故国情
历经一年跋涉,杨慎终于抵达云南永昌卫(今保山)。虽是贬所,他却在此扎下根来,筑了座“升庵书院”,教书育人,也继续编撰《滇南本草》。他让人从贵州捎来铁皮石斛的种子,在书院的石墙边砌了个小花坛,用从永昌附近寻来的青石铺底,学着苗寨的法子栽种。
“这草离了贵州的山,还能活吗?”杨忠有些担心。杨慎却浇水时说:“草木有情,也有性。它能在石缝扎根,就能在书院落户。就像我们,离了京城,不也得在这永昌活下去,活得像个样子?”
春日里,石斛竟真的抽了新芽。杨慎每日晨起,必到石墙边看它,像照看老友。学生们问他:“先生为何独爱这草?”他便讲贵州的崖壁,讲苗寨的火塘,讲它如何在风雨中开